--实施农村教育提升工程。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和谐发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围绕全市高质量、高水平实现“两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投资1.5亿元,对城乡174所学校的12.35万平方米的校舍危房进行改造;投资1.1亿元,实施157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资1亿元,实施6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通过危房改造、薄弱学校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扩展和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县(区)级以上标准化办学,力争有100所学校创建成为市标准化学校,有45所学校创建成为省标准化学校或西宁市示范性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促进工程。积极实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四大工程”、深化“四项改革”、推进“四项计划”的重大措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贫困学生救助、就业资格准人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政策。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重组,建立健全“52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20-30个重点骨干中职专业,建立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8个特色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实训基地。力争以发放职业教育券形式,资助5000名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城镇贫困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服务“三农”,推进我市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积极争取,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吸引国内知名大学在西宁设立分校,针对地方特色经济,开设急需专业,为创办西宁职业大学奠定基础。
--实施优质高中扩充提质工程。立足于普及高中教育,满足群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需要,积极培育和扩充优质高中资源。通过土地置换、政府贴息贷款、社会融资、市场运作等方式融资3.6亿元,将市内规模小、难扩充的优质高中,迁移到新兴城区和城郊,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全市的窗口、示范、品牌学校;投资1亿元,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强化10所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强与省内外高院的合作办学,做强做大示范性高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师资强、管理和教学质量好的示范性高中。
--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新建工程。主动围绕西宁“扩市提位”战略的实施,结合城市拓展和人口分布变化,强化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衔接,加大在新兴城区和市区学校布点与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投资4.1亿元,在经济开发区、生物园区及市区内的树林巷、西山四巷、大寺沟规划新建7所中小学校;计划投资0.3亿元,在大通、湟中、湟源各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基本消除学校布局盲点,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
--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全面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力争投资0.4亿元,新建80所学校校园网,在农村完小和乡中心小学建成309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全市教育信息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步伐,建立市、县(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重视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加快网络环境下学习推进步伐,积极发展网络教育产业,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