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西宁教育与建设“和谐西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教育改革与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
西宁市经济总量较小,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公用教育经费需求与实际保障能力差距较大,列西部12省会城市的第10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扩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校舍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教育信息化存在资金投入的困扰。学校布局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大班”与“择校”问题严重。
(二)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全市“两基”基础十分薄弱,农村存在一大批薄弱学校,校舍危房亟待改造,实验仪器装备达标比重低,农村教师素质亟待优化和提高,贫困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高中教育发展不和谐问题表现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很不适应。
(三)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人才培养 模式和方法依然陈旧,教育教学水平较低
教育长期受“升学”思想的束缚和师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的影响,学校教育长期习惯于固守书本知识继承和传授,致力于智力因素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弱,办学条件和质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未能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仅为22%,与国家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要达到大体相当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改革与发展工作滞后,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办学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五)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体系尚未形成
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措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统得过多,管得过细的状况依然存在,影响了各种新机制、新体系的形成与健全,阻碍了学校自主发展和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制约了办学效率水平的提高。
三、“十一五”期间西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大力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提升工程,统筹实施职业教育促进战略,着力扩充高中优质资源,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建设步伐,努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区域、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步形成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充满活力、育人质量稳健提升、教育管理法制民主、教育权益公平公正的发展局面,使西宁成为全省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