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五爱”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三观”教育、法纪教育和理想教育规范了学校德育的主体内容,学校德育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进一步健全了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社会、学校、家庭德育联系制度,协调、顺畅了社会教育网络,重新修订了《西宁市中小学德育规程》、《西宁市中小学德育指导评价手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性工作机制 初步得到建立和健全。
(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全市社会力量办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它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达180余家,中小学及幼儿在校(园)学生达到2.35万名,教学及辅助用房12.7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53亿元,民办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结构工资制”不断深化。定岗、定责、定薪的岗位管理工作全面推进。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考核评价办法和工资分配办法,“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
加快了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教育评估机制不断健全,学校经费总额包干制度在探索中迈进,校长年薪制改革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中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了计划分配招生、推优招生、特长生招生相结合的多元化招生制度。以名校为依托的集团办学、联合办学开始显现效益,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继续加快了标准化学校评估与建设步伐,有88所中小学校被评定为省、市标准化学校,有力带动了教育均衡化发展。
(四)教育项目工程进展顺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5.4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358个,改造和新增校舍面积达58.29万平方米。实施了总投资达1.56亿元的湟川中学二分校、新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等6所学校新建工程;实施了总投资1.24亿元的168个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工程;完成了投资达0.63亿元的16个高中扩招项目工程;建成了投资达0.27亿元的47所希望小学援建工程;实施了总投资为1.6亿元31所学校改扩建工程、45所学校采暖工程和40个政府贴息贷款项目工程;投入0.13亿元建成了市少年宫等5个校外活动场所。
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展顺利,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主线,结合城乡建设、人口变化趋势及学生入学需要,以新建、扩建、改造、接收、撤并、预留教育用地为手段,对全市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新建、扩建和改造中小学校296所,接收企办学校43所,撤并中小学校及教学点173所,以人大法规形式预留了13处教育用地。
(五)教育信息化工程取得了实效,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突破
教育城域网建设积极启动,100所中小学校园网基本建成,城域骨干网与校园网的联通已初步实现,采集、处理、传输信息工作已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已有645所(三种模式、占农村学校98%)的中小学安装了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全市城镇中小学及乡中心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人机比例分别达到15:1和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