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二)应急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1、灾害管理工作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
  建立了市级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和相关灾害的专门管理机构,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方针。制定并出台了《西宁市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市、县两级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灾情信息网络,建立了灾害监测预警、紧急决策、指挥、调度,组织实施,联动反应体系,按照自然灾害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地方政府列支救灾资金逐年增加,灾害管理部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力度加大,各种救灾救济物资及时安排,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以及应急反应措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2、灾害监测和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形成
  --地震灾害监测手段日益完善。完成了与省地震局计算机联网和湟中佐署台地震监测站数字化监测系统的改造,调整了南山形变台观测内容,增加了地震前兆观测项目。西宁市地震信息局域网的建成,实现与省地震网和中国地震网联网。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期地质灾害调查、突发性地质灾害速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制度,落实了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地质灾害调查全面完成,初步建立了市、县、乡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对小西沟、大寺沟、支水沟、羊圈沟等泥石流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北山寺、林家崖、王家庄及南川东路滑坡实施长期专业监测,对多起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施了应急排险。
  --人工影响天气成效突出。设立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4个,防雹点61个,可防护农田 166.5万亩。人工降雨取得了显著成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初步建立,为及时有效的预报气象灾害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农产品安全检测迈新步。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个,配备气象色谱原子吸收,农药残留检测等仪器设备4套。在全市较大的综合批发市场和三县较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和防疫目标责任制。深入广泛地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和以控制牲畜“w”病为中心,猪(鸡)瘟,禽流感防疫为重点,疾病检测为补充的“动物保健工程”。年均检疫检验生猪、牛羊和禽类等肉食品4万吨,累计检验各类牲畜500万头(只),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达到81%。加强了对省间调运粮油、蔬菜、饲料的监测检疫工作,严格控制了危险性病虫害在我市的传播流行。全市动物重点疫情应防密度达到100%,免疫耳标佩戴率达到98%。市区和三县县城猪、牛、羊全部实行了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系统已初步建成。市、县(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四级监测网络基本健全。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网络直报系统。全市卫生部门建立了应急处理工作队伍和医疗救治专家库。部分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得到了改造,更新了实验检测设备,提高了实验室监测、检验能力和水平。依托全省120急救平台,在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了急救站点,在三县医院改扩建了感染病区,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传染性疾病科,并配备了部分设备。
  --人防预警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了投影电视会议系统、集控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和其它辅系统的人防地面指挥中心。建立了西北地区首家人防无线遥控警报控制系统,城区音响警报覆盖率达到63%。组建了辖区人防专业队伍,并根据战时和平时防灾需要区分,明确重点目标的伪装防护、抢修、人员疏散隐蔽等任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人防预案。
  --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建立了省、市、区(县)救灾信息联网,市、区(县)配备了专用救灾车辆和相关装备,进一步提高了救灾抗灾快速反应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灾害主管部门以及驻宁部队严格遵照市政府《应急预案》,快速进入抢险救灾状态,协调有序,全力以赴地开展了抢险救灾工作,保证了大型水利设施的安全、交通、电力、通讯的畅通和医疗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救助部门调运救助物资,妥善安排灾民生产生活。“十五”期间全市共投放救灾款 5000万元,救灾粮2000万公斤,衣物8万余件,帐篷600余顶,被褥1.7万多床(条);“储粮会”借出储备粮165.5万公斤,储备金196.5万元;转移安置居住险情地段居民3725户16762人,发放搬迁补助费 745万元。抢险救灾工作的全面实施,有效的控制了灾害的蔓延,避免了各类次生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