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整纺织原材料结构。把握资源优势和市场趋势,重点发展丝、麻、棉、竹、桑等天然纤维和包括蛹蛋白、动物毛皮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人造新型纤维。加快发展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等新型化学纤维原料,扩大产业用纺织纤维和非棉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抓住成都80万吨乙烯项目上马机遇,突破四川化纤产业原材料瓶颈,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化纤生产。
2.调整纺织产品结构。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等传统行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纺织面料和服装、家纺用品等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档面料、练染后整理、服饰等精深加工均衡发展的转变。形成纺织面料、产业用布、工程用布、装饰用布和服装成衣等产品系列化发展的新格局。
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鼓励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大力促进产业业态的转变。强化社会化分工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和扶持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下游产品综合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抓住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特别关注东部纺织大省产能向西部转移的势态,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实现结构调整。实现四川纺织工业产能和质量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在继续发展贴牌加工,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的同时,提高自创品牌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
1.打造产品品牌。将发展思路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努力塑造企业信誉度和知名度。近年来我省纺织服装工业虽然增长较快,但主要是以工装、休闲装为主的贴牌加工,创新设计不足,目前服装产品尚无全国名牌。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取胜,在市场竞争力上必须利用市场多元化趋势,注重利用市场细分化出现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发展自主品牌。着力打造以丝丽雅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四川纺织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打造区域品牌。将品牌作为文化产品经营,提升川造品牌的国际国内知名度。通过加速市场建设,举办展销会等多种形式扩大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中国绸都”等区域品牌。依托集群平台有效利用国内、国际资金,大力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要加快培育和吸纳设计人才,建设现代化信息系统,推动小企业之间以品牌为纽带的组织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品牌集群。
(四)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根据现有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和集聚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