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呈现初步发展态势。我省纺织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大量的非公有制纺织企业已成为纺织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省民营纺织企业新增纺纱锭150多万锭左右,其中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纺织行业比重增加,带动了整个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聚也开始形成。成都、德阳的服装和童装产业集群已显雏形,遂宁的棉纺、乐山的织造、南充的丝绸服装加工、达州的苎麻加工、成都的洗染整业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和能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行业发展与沿海差距越来越大,同行业份额下降。2000年东部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83.77%,2004年上升到87%,利润和出口交货值均占全国90%以上,而2004年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4%,比20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产能以新疆、陕西和四川为主。2005年,四川纺织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1.15%。
2.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平衡。我省纺织工业以棉纺行业(含印染)、丝绢纺织业和化纤业为主体,三大产业的比重占全省纺织工业的75%。其他10个行业仅占25%左右。2004年印染行业占全国产量的0.7%,服装在全国份额也不足1%。上游产品附加值低,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低端产品竞争无序,量增价跌,企业运行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差。
3.产业链不完善,企业盈利能力低。我省纺织产业上、下游配套发展不平衡,生产所需棉花、涤纶短纤维大部份要从省外调入,省内资源丰富的蚕丝、苎麻纤维和竹纤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粘胶纤维后续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省内缺乏特宽幅印染加工、织物特殊后整理以及市场终端产品如服装面料、床上用品、装饰用品,相对于纺纱织布发展滞后,特别是在品种创新开发上滞后。造成我省纺织生产出的高支棉纱、布、生丝、特宽幅布、粘胶长丝和苎麻纱布均输送到沿海深加工,所需的棉花、涤纶短纤和服装面料又要大量从省外调入,不仅增大了企业经营成本,又加重了运输负担,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低。
4.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集群发展滞后。一是民营纺织企业起步较晚,起点低,总体实力弱。二是原有优势企业改制后还处在多元化整合期,观念转换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设备改造滞后,尚未发挥对行业的辐射、影响和引领作用。三是纺织服装集群发展刚刚起步,企业小而散,不同区域的同类产品重复建设依然存在,规模化程度低,集聚效应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