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要推进产业集聚耦合,培育产业群体竞争强势,建设成为规模化系列名牌产品和企业的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凝聚核心,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县市级工业园区要紧密结合地方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煤化工、冶金和装备等基础产业的配套服务,壮大发展新材料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发展物资回收、物流配送和废物消纳等循环型产业。
2.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
选择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产业集群、主导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实施生态化改造。在园区内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企业清洁生产、资源最大化利用、有毒有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抓手。经过生态化改造的工业园区,要提高后续入园企业生态门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清洁生产,依据工业生态原理设计启动生态园区建设。
通过集群化发展、专业化分工,加强产业链建设,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与共生性,实现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产业共生系统。
通过不断改善管理、改进设计、改造设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业“三废”,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园区内的循环流程体系。
(五)重点工程项目
1.项目计划
鼓励发展20个循环型生产工业企业,4个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2.项目内容
节能工程开发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热能梯次利用技术;开发热电冷联供、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及干法熄焦技术;高炉煤气发电技术、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转炉煤气回收高炉、焦炉、水泥回转窑、玻璃熔窑余热回收发电工程等技术。
节水工程推广干熄焦和干式除尘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建设火力发电的浓浆成套输灰、干除灰、干除渣等示范工程;推广溴化锂冷却、直流水改循环水、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等技术。
清洁生产工程试点企业全面通过的清洁生产审核,实施ISO14001认证,重点出口生产企业ISO14001认证。
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在产煤区以及燃煤电厂集中地区建立洗煤中心,提高洗精煤在原煤使用量中的比例。选择在风力场和风速较大的地区建设风能发电工程。
煤化工深加工工程开发苯及其下游产品;合成氨及其下游产品;甲醇及其下游产品;羟基合成丙醛及其相关产品;碳素材料、燃料电池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研究开发煤基合成油技术和工业化装置。利用灰熔聚气、高灰劣质煤生产化肥项目。
煤矸石利用工程煤矸石热电联产,开发煤矸石墙体材料,利用煤矸石开发生产高档建筑微晶玻璃、轻质陶粒。利用煤矸石改良土壤等。
焦炉煤气利用工程延伸生产甲醇、合成氨等;鼓励工业用户使用焦炉煤气进行燃料技术路线改造,如焦炉煤气用于浮法玻璃窑、隧道窑、水泥回转窑、镁合金熔炼炉等。
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钢铁生产中回收炉渣、钢渣中的氧化铁;轧钢回收氧化皮(铁鳞);利用冶炼渣(钢渣、炉渣、锰渣)等开发新型墙体材料;电厂粉煤灰用于制备粉煤灰水泥和制造空心砖等建材产品。
新型绿化材料和功能替代产品开发发展镁铝合金、恒磁材料、特种玻璃、碳纤维制品、复合材料制品等新材料产品;开发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开发氟氯烃的代用品、生物可降解产品,回收废纸造制浆生产纸制品。
三、循环型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等特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衡量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要紧紧抓住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
循环型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纽带,包括生态旅游、绿色物流、信息服务业以及环境服务业等。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等有效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其中重点发展有利于发挥温州比较优势的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促进第三产业的增长。
发展九大循环型服务业。一方面巩固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社区服务业、房地产等五大传统优势服务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四大新兴服务产业,即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环境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鼓励外资和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全省服务业的发展。构筑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大运轴线“蓝带”和以吕梁山、太行山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绿翼”,使山西更好地融入服务业新发展。
(一)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按照“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合理开发、有效运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旅游业进行配套改革,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甚至“发现之旅”的现代化旅游,开发旅游精品,构筑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容量,科学安排与控制旅游接待规模,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森林、山水、溪流等各类风景旅游资源,合理安排生态旅游网络和旅游线路。重点建设和完善以五台山、平遥古城为第一梯次,云岗石窟、恒山、芦芽山、晋祠、壶口瀑布(含洪洞大槐树)、关帝庙、鹳雀楼(含历山)为第二梯次的十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完善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在全省星级饭店开展以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为核心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在主要景区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生态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活动,在各旅游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
培育市场主体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旅游设施、策划能力、营销方式、人才配备和素质等方面加大力度,增强竞争力。完善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交通运输、酒店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
塑造旅游形象重点宣传山西的总体旅游环境。增加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投入,编制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册,让人们更好的认识、了解山西。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快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借助高科技手段,建立旅游电脑资料库,为客户提供城市简介、旅游景点、线路、酒店、票务、旅行社、交通、餐饮、娱乐项目、天气、导游企业动态信息报价等相关旅游信息,强化旅游网站建设。
(二)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
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指导,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完善运输管理制度,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采用减量化,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实现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健全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依托区域交通区位优势,结合国家一、二类交通枢纽,突出建设太原、大同、运城、候马、晋城五大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物流的导向作用,着力发展煤炭、焦炭、钢材、煤化工、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基地。整合社会的仓储、运输、分装等资源,建设辐射周边省份的现代物流组织和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合作,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工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山西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
(四)构筑现代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信息服务业务交叉和服务企业的发展,形成竞争开放的信息服务市场格局。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山西”,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大量精确的、可查询的信息,增强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促进服务资源投入的减少和服务成本的降低。在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的各个环节采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重组流程,整合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和对环境污染的破坏强度。
(五)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商贸、餐饮业发展,推进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快农贸市场整治,推进生鲜超市建设,构筑绿色农产品流通网络。
建成和完善有区域性影响、专业化经营大型批发市场。完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自律作用和沟通政府与企业桥梁作用。
2.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应进一步向生产和环保领域渗透,建立起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壮大服务功能,增强金融服务业的辐射集散能力和效益,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具有高效服务功能、防范和处理金融风险能力的金融保险体系。
3.社区服务业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由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积极引导高层次合理消费,促进大众文化、全民健身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城市绿化养护、环卫保洁、车辆看管,逐步实现社区化、规范化、产业化。加强社区服务业设施和网点建设,在中心城市居民密集区,建立社区服务公司。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尽快实现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
(六)重点工程项目
1.项目计划
重点支持6个循环型服务业企业,3个高新技术及生态物流园区。
2.项目内容
绿色CBD示范工程建设区域性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绿色饭店”创建工程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在全省星级饭店开展以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为核心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
生态旅游建设实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太行山大峡谷、运城盐湖等生态旅游景区。
四、循环型社会
(一)构筑资源循环型城市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型城市建设规划,完善循环型城市建设的组织体系与管理体制。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城市能源体系、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的静脉产业。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和风景林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建成一批环境优美、服务配套的生态居住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增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
(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通过创建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渗透到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结合起来,完善各种创建指标体系,突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全面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