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贯彻以循环经济理念,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体系。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按照全省循环经济“一轴四核三区”的功能分区,结合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优化沿轴平原腹地,东、西两翼山区、雁门关畜牧生态经济区等农业区域布局。
  --沿轴腹地平川:主要包括大运沿线的盆地平原地带。大力发展粮、棉、蔬菜等高产高效农业种植业和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有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推广与精细农业相适应的优良品种和投入品减量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动物加工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利用,加强农膜回收等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山区丘陵立体农业区:包括东、西两翼的太行、吕梁山区,重点发展以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山地蔬菜等立体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建立以专用化、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为特色的红枣、核桃、小杂粮等农产品基地。加强品种选优和密植丰产,改造中低产田和更新果园;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产品加工转化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保健、绿色、有机”功能型特色农产品形象,扩大国内市场消费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突出发展畜牧业,发展循环型畜禽规模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依托生态特征,发展胡麻、马铃薯、莜麦等农产品和加工业,发展优质、保健的绿色农产品。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种草养畜,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和土地沙化的遂转。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恢复,提高生态保育能力。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循环农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循环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提高农用地膜回收率,推行秸秆还田。到2010年,合理施用农药的农田比例达到95%,降解型农地膜使用比例达到7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达到70%。
  3.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小杂粮、干鲜果、马铃薯、蔬菜、长山药、畜产品、中药材、食用菌等8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4.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根据各功能区域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优化平川、山区、畜牧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围绕8大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具有特色优势的红枣、核桃、长山药、大棚蔬菜、中药材、养牛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态种养基地,形成明显的产品和产业竞争优势。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推进标准化、集约化、无公害化生产,形成一批绿色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园区,建成一批绿色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园区,着力提高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5.建设城市型生态农业
  在城郊科学布局、合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满足城市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城市中水和生活垃圾,在城市和农村间构建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和水资源梯级利用的网络,构筑起以城市为核心的城郊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四)重点工程项目
  1.项目计划
  鼓励发展4个循环型农业企业、3个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
  2.建设内容
  建设循环型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循环型农业建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控与评估。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在晋中、晋南、晋东南盆地平原区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重点流域和农业环境整治与修复。采取建立污染防治工程、造林绿化工程、污水净化工程、循环农业工程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并采取生物措施,加强对已污染农田和水体的修复。
  循环型种植业工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品控制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种植业按照循环农业模式发展。主要包括循环型园艺工程和循环型大田作物工程。
  循环型农产品加工工程。主要是农产品清洁化加工工程、规模化冷冻食品加工工程。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利用。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围绕建设生态农业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及农业多层次循环利用开发与示范推广项目,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0万亩、小杂粮基地130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800万亩。
  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实施绿色林业行动,实现全省农业资源10年倍增计划。建设三北防护林、太行山和吕梁山绿化工程,营造水土保护,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和强化“天保工程”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
  循环农业重点技术开发。主要是高效、低成本生物农药研发、秸秆综合利用适用技术研发、化肥增效技术研发、无害化投入品研发、设施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发等。
  二、循环型工业领域
  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区域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进行优化重组。发展以优势工业为主干的产业链,提高物质循环与减量化水平。用生态化和信息化指导工业企业的升级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能源布局、能源结构和能流关系,逐步实现工业经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全面创建循环型工业经济体系。
  (一)结构调整
  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特色工业为重点,以“资源能源消耗低、效益高、污染小”为原则,以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培植一批、淘汰一批为手段,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推进工业结构战略调整。改造能源资源消耗高、排污量大但效益相对较好的工业企业,壮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培植对生态工业园建设有关键补链作用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企业,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工业企业。
  1.集中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实施集团带动战略,依托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配套协作关系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生产水平,培育和发展一批拥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吸引力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发挥规模效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比例合理,结构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以此推动工业污染的治理,使其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抓住全省建设新型能源的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即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大力培育四新支柱产业,即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和旅游业。精心组织实施企业“三大方阵”战略,重点培育60户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0%。列入第一方阵的企业约6-8户,包括太原钢铁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冶金、煤炭和电力企业。到2010年,第一方阵企业将形成较强的国内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年收入超过300亿元,其中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钢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第二方阵的企业约20~25户,目标是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主要带动作用,每户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在2010年将达到100亿元以上;第三方阵的企业约30-40户,每个企业的年销售收入5年内将达到50亿元。“十一五”期末,“三大方阵”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实现8000亿元。为此,企业要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上档。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按照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高效节能和环保技术等为重点发展领域,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具有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我省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以及建材等产业有较好的基础,要优先进行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打造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速淘汰落后产业
  根据《山西省产业政策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关停、改造和取缔落后生产力、落后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的生产企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工艺和产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耗能(耗电)、耗水最高限额(定额)、能效标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达不到能效标准的用电、用水产品。对违反国家法律与规定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改造,改造后仍未达到要求或逾期不治理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坚决依法查处。
  (二)构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对有市场前景、具备一定产业集群基础的铸造业、锻造业、制品业、水泥业、泵阀制造业、钾盐化工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要运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工艺、自动化成套设备等来改造提升;通过发展精细化工、不锈钢制品新材料等后向原材料产业,扶持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前向产业,形成产业间物质、能源、信息循环的耦合共生体系。
  (三)推行清洁生产
  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煤炭、炼焦、钢铁、燃煤电厂、煤焦油加工、化工、机械铸造等重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推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促使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对常规能源实行清洁利用,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生产过程中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行产品生态设计,从源头预防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构筑新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加强企业环境管理,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1标准认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循环型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工业生产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1.优化整合工业园区
  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土地资源控制,建立入园企业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控制要求,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优化调整全省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加快城市工业企业向外围工业园区转移。按国家级、省级和县市行业三级定位,整合提升全省工业园区层次,避免盲目竞争和不合理的圈地行为。在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发展基础上,以配套互补,合作衔接为原则,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合并或取消水平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工业园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