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静脉产业
目前,由社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要积极推动城市静脉产业的发展,促进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建设生活固体废弃物回用系统
建立生活固体废弃物回收系统,积极引导资源再生企业利用固体废弃物再生技术以及检测分析技术,重点对废纸、报废汽车、废旧塑料、废金属、碎玻璃和玻璃包装材料以及电子类产品等进行再资源化利用,对危险废弃物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全省11个地级城市普及区域性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贸易中心,发布市场信息,制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相应的检验标准。对特殊废旧物资再生采取专营方式,定向交易。
废纸回收利用开展废纸的收集与再利用,将废纸回收和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社区力量,提高回收利用率。建立废纸回收特许经营系统,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和高速度扩张,扩大经营规模。采取上门收购、连锁店收购、电话预约收购、拖车收购等多元化模式。
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的管理,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建立与现代大规模汽车生产相适应的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并与其它地区形成网络。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建立报废零配件的处理、销售体系,建立有效的零配件再生利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检验标准,对再生零配件进行分类处理。
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对碎玻璃、玻璃甁、废金属、塑料、电池、旧电器、旧家具、旧衣服等实行有偿回收。要求居民家庭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对分类处置的家庭按标准收取清洁费,对不分类处置的家庭加收垃圾分拣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投资成立资源回收企业,按企业化、市场化经营。
废旧轮胎及橡胶制品建立废旧轮胎及橡胶制品回收系统,采用无剥离、微负压热裂解、高效率回收可燃气技术,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废弃旧轮胎,回收炭黑、燃料油和废钢丝。
废旧塑料制品回收通过价格和政策引导,对废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加强联合与合作,拓宽塑料制品回收渠道。开辟利用废旧塑料生产井座、井盖及汽油等资源化途径,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的分类指导。
电子类产品的回收利用产品制造商应承担起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大量废弃废旧家用电器、再商品化的义务,设计、制造易回收利用的产品。开展废家电回收利用、资源化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未来大量家电废弃问题。制定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有关规定,建立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市场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
危险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电池、荧光灯、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废旧电池回收为起点,完善废旧电池的收集网络,并对废旧干电池进行处理,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和产生量,提高半成品供应量。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逐步扩大垃圾分类收集的比重。
1.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与利用体系。合理分布设置大型分拣中心,对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加以细化分类、初步加工与打包,定向送往对口的综合利用企业。所有分拣中心都应与对口企业建立起科学、稳定的供销渠道。
2.建立垃圾的加工生产体系。可回收废旧物资循环系统,在企业进行再加工。有机垃圾进行垃圾发电或送入堆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并回收垃圾填埋产生的甲烷等可燃气体。研究开发城市垃圾(弃土)无害化、资源化、消纳化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弃土)生产环保型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砌块,对有毒有害废弃物实行强制性回收,送专门的处理机构加以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3.建立再生产品应用体系。积极培育再生原料及产品销售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大型再生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再生产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五、绿色消费
(一)实施绿色采购计划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比例。
(二)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倡导理性消费与清洁消费,选购净菜以及“非复合包装”的商品,减少消费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增强重复利用意识,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加强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进一步推进无纸化办公。抵制“白色污染”,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加强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分类放置。
(三)规范绿色产品与绿色企业的认证与管理
研究制定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推进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制度,建立与完善绿色企业与绿色商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产品的检测和指导工作。
(四)绿色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菜篮子”产品流通网络,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引导绿色消费市场建设。规范废旧物资回收组织,鼓励企业、社区、个人投资成立正规的废旧物资交易中心。建立家用电器、机电产品等废品回收制度,明确界定各类废弃物品回收的责任者。
六、循环型资源共享
(一)绿色技术体系
主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绿色技术支撑和科技人才队伍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加强循环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针对不同企业、行业需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标准、清洁生产技术等咨询服务,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决策信息。建立清洁技术储备库,采用服务器--客户端开发相应的技术查询用户系统,实现数据存储、数据过滤、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多层次的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态适用性技术支持。
(三)建设废物资源交换中心和再生处理基地
培育和发展面向全国的可再生资源废物市场,建设区域性废物交换中心。废旧物质再生处理基地,集聚发展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钢、废铜、废纸、废家电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吸引国外和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废物削减、废物交换、废物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建立企业、产品、项目、政策和科技成果等与废物交换相关的数据库。
第五章 循环经济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不断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局部向全省依次推进的过程。要在广泛宣传、深入调研、严格论证、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首先选取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多、上下关联度较高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效后,逐步推进,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结构。
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如期完成,全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生态园区和循环型城市(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全省确定3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其中工业企业20个、农业企业4个、服务业及建筑业企业6个)、10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中4个工业园区、6个农业及服务业园区),11个试点社区、11个试点县,树立典型样板,引导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领域
(一)产业功能
全省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弱;农业市场主体弱小,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缺乏区域分工与协作机制,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整合优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干旱对农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对城市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生态平衡,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道路。循环型农业有以下功能:
1.经济功能--农产品市场供求循环,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基本功能。只有具有生产性、经济型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农业必须利用其地域、市场优势,不断培育新品种,生产无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保障城市农副产品的安全供应,同时,又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使农业劳动者获得比传统农业高于几倍乃至几十倍的经济报酬。
2.生态功能--农业潜在的效能循环,这是循环型农业的潜在功能。循环型农业对城市来说是绿色的生态屏障。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形成优美的田园风景,成为人们旅游休闲、观光度假的好去处。因此,循环型农业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提高环境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3.生态服务功能--农业外延的辐射循环,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外延功能。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现代市场等结合起来,产生高科技的种子种苗、农业装备、市场要素等,形成辐射周边地区和全国传统农业的一种势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农业的一种大循环经济。
(二)基本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规定的目的,从而在农业生产的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尤其要节约用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有效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实现无害化生产。
2.再利用原则。在农业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用于制造产品和包装产品的机具、容器能以初始形态被多次利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用过就废弃,如塑料薄膜、果蔬周转箱、包装袋、小型农机具等。
3.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功能后重新变成为可再利用资源,而不是变为不可恢复的垃圾。其中可分为原级再循环和次级再循环两种。原级再循环是利用废品生产同类型的新产品;次级再循环是利用废品资源化为其他产品的原料。主要有将农业秸秆等废弃物再生为建筑材料或纸张;将畜禽粪便加工为颗粒肥料,提高了这些废弃物的利用价值。
(三)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