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价仍然偏低。在城市供水价格方面,长期以来价格偏低,居民感受不到水资源的紧缺,对节水需求没有形成经济约束,用水量超过实际需要量。
(三)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措施
建立水资源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对城市用水和节水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其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用水量控制在自然界可持续提供水资源量的范围内。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约用水,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水氛围,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并引导居民从日常生活的小处着手,节约用水。
2.加快建设节水山西。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到2010年,基本建成节水型灌溉农业体系和节水型旱作农业体系,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动态保持在2000万亩,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6提高到0.56。
推进工业节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加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鼓励污水、矿井水回用,积极推广节水工艺和设备,到2010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0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废水处理回用率达到60%以上,年取水量超过30万立方米的用水企业中有30%达到国家节水型企业标准。
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快城市普及节水器具,鼓励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开发,重视推广应用,并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进行扶持。到2010年,全省节水型城市达标率达到60%。
3.合理开发利用雨水及洪水资源。实行雨污分流,加大城市绿地面积,兴建人工湖泊,建造雨水下渗设施和雨水收集、集蓄设施,增大雨水就地入渗量和地面雨水的截留量。
4.完善供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和治理水平。完善供水管道系统,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保证供水水质,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污水输送管理,加快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构筑污水输送干管框架。对于用水量大的工业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根据排污总量的控制要求及单位排污许可量,加强对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废水排放量,逐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治理率。
5.大力开展中水回用。加强城市污水厂的中水回用系统、居民区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的建设,提高中水回收能力。新建住宅及市政公用设施必须配套建设中水管道系统,居民生活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宾馆酒店以及建筑群密集区域必须按相关规定建立中水系统。推进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厕所冲洗、道路保洁、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等。到2010年,城市中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6.优化配置水资源。实行分质供水,对已建成小区进行分质供水系统的改造,新建住宅小区要配套建设分质供水系统;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产工艺和地理位置,循序利用各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梯级利用,构建由地表水资源信息库、地下水资源信息库、水资源利用信息库、水资源数据库和企业用水状况数据库组成的水资源信息平台,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水资源利用状况和水环境质量。
7.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全面实行用水分类定额管理、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改革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采用价格杠杆,提高自来水单价,并采用分段计费的方式。
二、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全省土地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19位,人均占有土地0.472亩,低于全国0.96亩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2位。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由于受地理单元、地形地貌、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省土地利用差异很大,其土地利用特征为东、西两翼的吕梁山、太行山以及北部山区。以林牧为主并兼有矿山开采用地,经济较为落后;中部及东南部平川地区,由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类干扰强度大,土地利用呈多样化,以耕地、水域、城市、工矿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破坏程度高,非农用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率低。全省独立工矿用地138万亩,每亩产出GDP平均为29.9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在工矿用地中,有闲置土地6.3万亩,低效用地30万亩,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闲置。
2.耕地总量逐年下降,建设用地不足。在人口继续增加的情况下,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每年分别以2.3%和3.6%的速度减少。特别是全省山区丘陵分布广泛,土地后备资源很少,可用于工业用地则更少,建设用地对山西今后的发展制约越来越大。
3.工业化过程对土地资源破坏污染严重。全省矿产资源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4%,以煤炭开采为主的采掘业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塌陷、压占、毁损等形式。据统计,全省因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总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占1.33万亩。工业“三废”排放和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造成了大量土地污染。
(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循环经济建设措施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科学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质量;继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种植规模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率。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对工矿生产建设中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人均居民占用地80平方米标准提高居民占用地效率。
2.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水平。推进分散工业点向园区集中,用地指标向园区平移,鼓励建设高层厂房,工业区土地产出水平逐年提高。园区工业用地比例力争达到50%,总体容积率超过1.5,使每亩工业用地产值达到300万元左右,每平方公里园区土地产出率达到25亿元。
3.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促进土地节约使用和集约利用。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采用购买指标、委托管理、代保等措施努力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造地、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弥补建设占用而造成的耕地数量减少。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
4.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建立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开展城市土地整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加大城市内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建立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灰场恢复耕地,煤矸石恢复耕地,关停倒闭企业恢复耕地的土地循环利用措施。积极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引导和促进工业建设项目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规划近期,每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平均提高10~20%。
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也是增加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按照农业用地条件,综合治理坡耕地、荒坡、疏林地、沟壑等,加强对废弃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三、能源
(一)能源利用现状
全省总体上能源利用率不高,2005年全省原煤消费量2.01亿吨标准煤,其中加工转化耗煤1.35亿吨标准煤,终端能源消费为6614万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6.04吨标准煤,是全国的5.3倍;人均生活能耗216公斤标准煤,是全国的1.49倍。万元GDP综合能耗2.95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
(二)存在的问题
1.节能观念不强。由于全省煤炭能源丰富,分布广、易开采,价格低廉,致使全省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节能工作进展缓慢。
2.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火电为主,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少,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几乎是空白。
3.能源仍然相对紧缺。山西虽然是能源大省,但电源和电网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2005年在全国21个缺电省份中,山西仅次于浙江,排在第二位,日均缺电131亿千瓦时,电力紧缺对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能源节约措施
1.推进依法节能,强化节能监管。认真贯彻各项节能法律、法规,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对有违法、违规用能行为的企业,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同时,推行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信息化,依法实行企业能源消费与利用状况报送制度。通过依法强化节能监管措施,增强节能增效的能源意识。
2.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电力逐步代替高污染的一次能源,提高电力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部分行业的电力替代能源,引进煤炭液化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等洁净煤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为改善能源结构的主要方式,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比例,鼓励利用畜禽固废、生活垃圾、秸秆生产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源;加大力度推广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利用;用甲醇和乙醇替代汽油;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含氧汽油、清洁燃料汽车;优化电网、热力网、加油站、加气站网络,协调热电平衡。
启动一批节能工程,抓紧抓好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实施环保热电联产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实施焦炉煤气利用工程,积极推行工业企业用能技术路线改造,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使用焦炉煤气;实施新能源建设工程,在雁门关外、吕梁地区、太行山区等风速较大的地区鼓励开发风能。
3.大力推进节能工作。一是交通节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合理配置运输资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运输方式结构,改善公路运输车辆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择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鼓励公众使用自行车,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并达到系统节能目的;二是建筑节能。推动现有建筑节能改造,选择一批居住小区作试点示范;在新建建筑中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大都市区范围内力争实施节能65%的标准。积极利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等新技术,推广节能门窗、节能器具、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城市垃圾弃土烧结多孔砖,推广生产和使用炉渣空心砖、煤矸石陶粒等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材料,逐步在全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同时对空心粘土砖也要采取限制措施。三是生活领域节能。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和办公电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
4.建立能源和管理服务新机制。加快推广节电技术,引入复合式实时滤波、半导体瞬流控制、远程跟踪诊断、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高效电动机等国际先进节能技术和设施;规划近期,实现节电率16%。根据企业对能源、能位的不同要求,合理配置一次、二次能源的使用,减少不合理的高能位能源的使用,推行水泥热回转窑余热回收、焦炉余热回收、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和转炉煤气回收等余热回收技术,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热和废汽等共生能源,发展热电联产和多联供等能量梯级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