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及煤-电-铝工业共生循环链如下图3-13
图3-13 煤-电及煤-电-铝工业共生循环链(略)
煤-电-电石-乙炔化工工业共生循环链见下图3-14
图3-14 煤-电-电石-乙炔化工工业共生链(略)
(2)铁流与其它行业共生的循环链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与能源、建材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可以吸收其它行业的废弃物供其生产用,同时也产生废弃物质,需要其它行业吸纳,钢铁行业可以吸收废催化剂、废腐蚀液、废玻璃、废塑料、废轮胎等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其生产过程中的沪渣等可作建材、水泥等的原料。
钢铁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发出各种产品,可以通过生产高强度和高延性钢材、不锈钢以及不锈钢制品等高附加值钢材,延长钢铁产品的寿命,从而减少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物质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铁流与其它行业循环链如下图3-15
图3-15 铁流与其它行业循环链(略)
(3)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链网
按照互补式和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大力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建设煤化工产业园,推进产业链循环利用。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以焦化行业、煤气合成为主体,发展乙炔化工、化肥、甲醇及碳素材料等特色煤化工,形成基础煤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煤化物流相互联接的煤化工循环型产业链经济。加快发展焦炉煤气利用的甲醇、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发展以劣质煤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煤气化多联产技术,通过产品链形成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并通过集群企业的互相依存、共同发展,使二氧化碳、氮气和炭黑尾气等“废料、废气”得到循环利用,使污染强度大的煤基化工实现“绿色化工”。
煤化工生态链循环流程见下图3-16所示。
图3-16 煤化工生态链循环流程图(略)
(4)以建材纳废为主的产业链网
建材行业是纳废大户,许多行业的废弃物均可成为建材产品的原料,形成共生链接系统。与煤炭企业链接,利用采煤生产中的废弃物煤矸石,生产烧结煤矸石砖和煤矸石集料砌块;与电力企业链接,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生产烧结粉煤灰砖、蒸压粉煤灰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粉煤灰轻质墙板等墙材产品,利用电厂烟气脱硫产生的硫石膏,生产石膏板和砌块;与冶金企业链接,利用钢铁厂排出的钢渣、水淬渣、炉渣等,生产废渣砖和砌块;与非金属矿山企业链接,利用选矿、采矿产生的剥离土、废石、尾矿等,生产墙体材料产品;与化工企业链接,利用氯碱工业排出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磷肥厂排出的磷石膏生产石膏板和砌块等。
建材产业链也为城市建设资源型社会提供支持,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等处理中心,以其焚烧或发电后的残渣或烟道飞灰、炉底灰渣、烟气脱硫石膏等为再生资源,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能源及原料成分,生产建材制品。许多腐化的垃圾可以生产建材制品,垃圾灰烬也可以作为建材产品的组分,焚烧过程中在烟道内产生的飞灰及净化过程形成的残渣均可作为建材的原料,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
(三)循环型第三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等特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衡量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尤其要加强不能适应全省经济发展表现滞后的物流业和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消耗,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技术体系,加强生态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生态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业。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采用简量化、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实现包装多次、反复使用。依托区域交通区位优势,结合国家一、二类交通枢纽,着力发展煤、运输、钢材、煤化工、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基地。整合社会的仓储、运输、分装等资源,建设辐射周边省份的现代物流组织和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旅游业是一项产业关联度大、相关带动性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其非物质化的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和信息冲击无疑会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建设中生机勃勃的产业。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由传统的景观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探秘发现旅游转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现代旅游。要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消费体系;建立以数字旅游为特征,以金融业、保险业为主体的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文化旅游为先导的城市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建立以区域化旅游业为龙头的流通体系。积极面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重点生态旅游区交通干线、航空线路的规划的协调管理,增强旅游供给能力。
宾馆餐饮业应该提高节能、节水意识,逐步减少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提供耐用型消费品,例如,采用不提供一次餐具,或者要求消费者额外支付一次性消耗品费用等方法,正确引导消费者。批发零售业要逐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使货物的包装进入回收渠道。
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产业,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增值性服务领域、环保产业服务领域以及其它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业优化组合,建立以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服务产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由相互脱节向形成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循环型第三产业发展模式如图3-17
图3-17 循环型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略)
(四)循环型园区发展模式
循环型园区包括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工农业共生的生态园区。通过产业的园区化,园区的专业化,明显体现出产业的集聚效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资源生产率和利用率得到提高,产业竞争得到显著增强,各类资源的创造活力充分涌现,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构建园区内企业、产业之间的生态链,使循环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循环型园区的建设方法是:
1.物质集成。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在成员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进行相互利用或推销给园外的其它单位使用;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衔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
2.能源集成。在园区内不仅考虑各成员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同时实现总能源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成员间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3.技术集成。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高新技术和改进现园区企业的生产工艺、抗市场风险技术、园区内废弃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满足生态农业和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4.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以彼此的物质和资源循环为目的,园区内的各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详细地提供原料和废物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
园区循环经济系统集成如图3-18所示。
图3-18 园区循环经济系统框架(略)
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物质、能量、废水和信息的集成交换,构成了工业生态群落,各群落又通过废物交换、能量利用和公用工程集成共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多种物质能量链的生态链结构。
园区物质能源共生系统如图3-19所示。
图3-19 园区物质能源循环共生系统(略)
(五)循环型社会发展模式
发展静脉产业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要形式,全省要积极推进静脉产业的发展,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断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鼓励社会和生产厂家成立各类专业化的回收、再利用和最终处置的企业,与对废物负有生产者责任的企业签订回收、处置和处理的合同,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证责任追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为原则,构建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循环型社会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应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保证循环型社会的原则得以贯彻。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与循环型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资源观,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建立绿色文明,创造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绿色服务”、“绿色餐饮”、“绿色校园”等创建活动。
生活垃圾静脉循环链如下图3-20
图3-20 生活垃圾处理静脉循环链(略)
第四章 循环经济资源利用体系建设
山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深厚人文资源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有利的条件,但水资源、土地、自然生态的环境承载能力十分脆弱,必须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得到加强、提升制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全省结构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一方面全省人口和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腹部盆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高,其中:桑干河流域达70-80%,汾河上中游达80-90%,涑水河流域达100%;东西两翼山区边境地带利用率较低。还由于河川径流开发利用困难,中部城市和工矿企业对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很多城市已出现超采漏斗。水资源供应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全省水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大同桑干河册田水库、晋中潇河蔡庄水库和吕梁文峪河水库水质严重污染,忻州黄河万家寨水库水质中度污染。对10个城市53眼地下水井监测结果显示,有49.1%的水源井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水意识仍然淡薄。虽然近年来加强了节水山西的建设,但由于机制和措施缺失,全社会的节水观念没有真正到位,水资源忧患意识不强,存在着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对水污染问题认识较为深刻,对节水问题认识不足。
2.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的管理机构。全省水资源管理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水管理体系。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归水利部门,地下水归地矿部门,水污染防治归环保部门,城市供水和排污管网建设归市政部门。这种分散管理体制直接造成了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回用,引起城乡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60%。此外,居民生活用水一般经初次使用后就直接排放,基本上没有回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