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此外,全省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垃圾分类、垃圾有机质能以及废玻璃、废轮胎、废家电等废物的回收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利用潜力很大。农作物秸秆、禽类粪便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占农村生活和生产能源总数的比重不足10%,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充分的潜力可挖。
  (二)产业相近,容易耦合,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突出的比较优势
  我省的经济结构以煤炭、炼焦、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体,大多属资源型产业,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的条件。而循环经济正是依托这些传统产业来发展和支撑。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绝大多数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较易回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如煤矸石热值高,粉煤灰品质好,矿井水用途广泛等。这就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很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成为行业和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的便利条件。
  同时,资源型产业也构成了突出的资源型板块经济特色,煤炭及其焦化产业、冶炼及其铸造产业、铝土及铝工业、原镁及其镁合金工业、电力工业等,既是重污染型产业,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尤其是随着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我国为缓解石油短缺矛盾,煤炭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是山西经济建设最具成长前景和最重要的领域。
  (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121.2亿元,同比增长12.5%,GDP排位居全国16位,人均GDP1530美元,位居全国15位。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4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比上年增长11.6%,充分显示出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果,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同时,在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城建、环境的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化率已达到42.11%,城市化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以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以大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经济圈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已基本显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及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为循环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循环经济特征产业开始成长,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
  全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缓解资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模式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构建起工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利用单元企业的物质流形成工业代谢产业链,促进区域型产业经济向开放型循环经济、互补型共生经济、规模化生态经济转型发展。在循环经济技术层次,钢铁行业对炼钢废渣再生利用,化肥行业“两水闭路循环”技术;发电厂粉煤灰制砖;洗煤废水循环、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焦炉煤气用于回转窑、隧道窑、玻璃熔窑、镁合金熔炼炉的燃料;废渣生产水泥,造纸厂利用造纸黑液生产木质素、黄酸纳和固沙剂、制砖粘合剂等,在发展中多角度地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
  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以能源生态模式为重点,开展沼气技术“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菜”等生态技术推广工作,农村沼气项目累计发展到9万户,步入了沼气综合利用稳步发展的轨道。
  (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支撑和有利条件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45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5%,已建设汾河源头、沁河源头两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21.1万公顷,共建设生态示范区26个,总面积达359.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2491天,比上年增加33.7%,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84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88.8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95个,噪声达标区面积439.4平方公里,全省1/4地表水质量明显好转。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全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绿色消费引领时尚,逐步向好,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支撑条件。
  (六)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已渐形成
  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出台了《山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山西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论证、筛选和储备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完成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继2004年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省召开专门会议作了安排部署,2005年5月又召开了“山西省循环经济论坛”,2006年8月全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会在我省召开。营造出浓厚的循环经济理论探索和实践氛围。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文件精神,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规划和各分规编制的重要指导思想。2005年10月,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六部委局列入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6年4月这两个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通过国家评审。全省已经全面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立适合山西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是通过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努力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二)坚持三效益并赢的原则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根据能源保障、运输能力等安排资源开发规模。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并举的原则
  在现阶段,政府仍然是发展循环经济举足轻重的推动力量,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和政策扶持,鼓励绿色消费。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使公益性循环经济项目通过政府投资能如期建成和正常运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建设,使社会投资主体能从中获得应有收益。
  (四)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部署并进的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筛选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用试点推动、典型示范和点面结合的方式,实现循环经济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建设。
  三、规划目标
  规划基期:2005年
  规划期:2006~2010年
  (一)阶段目标
  按照“二年试点引导,三年完善机制,五年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分阶段实施:
  2006-2007年(试点引导阶段)在试点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重点企业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在城市(社区)、园区、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营造人人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2007-2008年(建立和完善机制阶段)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循环经济决策机制和综合管理体制。包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科技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指标的考核和监督体系。试点城市(社区)建立起循环经济基本框架,试点园区基本完成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试点企业全面完成生态化转型。
  2009-2010年(全面展开和提高阶段)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政策法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指标体系
  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测性、系统性、简明性的原则,结合我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和统计工作实际,依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和参照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以全省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基本依据,确定近期(2010年)和中期(2015年)远期(2020年)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水平,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5个具体指标组成。(见表2-1)(略)

第三章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



  立足山西的区位条件,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省循环经济面向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五个层面,实施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循环、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动等四大战略,把产业链作为循环经济重要模式,建立企业间、产业间横向共生、纵向耦合、资源共享的产业链和社会静脉产业链,积极打造循环型产业链经济。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层次
  (一)企业层面
  把培育生态型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工程,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循环型企业体系。
  实现企业内部循环,从原料进厂到最终产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源,从“开端到终端”全过程控制污染和把资源“吃干榨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在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中,执行节水定额,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在大型联合企业中,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源的梯次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产业链。
  (二)行业(产业)层面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煤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行业间的相互融合,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