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晋政发〔2006〕5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06--2010)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形势和潜力分析

  一、面临的问题
  我省是能源大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焦炭产量占全国的40%、出口占世界贸易量近50%。但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以牺牲环境获取能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80%,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资源初级加工、输出型经济仍在延续,近年来,随着资源紧俏和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省的矿产资源生产弹性系数为2.1,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较低,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经济粗放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问题仍很突出,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主要表现为:
  (一)环境与资源逆向互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省森林覆盖率13.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为全国水平的2/3,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9%,生态环境脆弱。全省人均耕地2.07亩,高出全国人均水平,但土壤贫瘠,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公斤。山西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比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19立方米;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一。煤炭开采造成的水资源破坏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3%。有关研究表明,每挖一吨煤损失约2.48吨水,全省河流中的大同十里河、口泉河、怀仁小峪河、朔州七里河、阳泉桃河、孝义兑镇河、左权清漳河、晋城长河等断流,12个岩溶大泉实测流量减少50%以上,其中4个已经干涸。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下降,水资源总量呈持续衰减趋势。
  山西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3,但煤炭资源经过多年掠夺式开采已不堪重负。全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17个矿关闭,全省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32处矿井以及近一半的乡镇煤矿将面临资源枯竭。全省煤矿的平均开采年限比服务年限缩短20-50%,后备资源匮乏。
  (二)粗放式发展仍在延续,增长模式还需转变。全省经济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传统产业和重点行业仍然较多地延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煤炭、冶金、焦炭、电力产业初级化、关联度差,技术装备落后,在开发、加工、转化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国际水平差距更大;2005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2.95吨标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能源消耗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占20%以上,能源投入与国内生产水平相比,吨钢能耗、吨合成氨电耗分别比全国水平高41%和15%。长期以来,在能源(煤炭)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因素的影响下,从开采运输到加工利用上形成一种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致使能源利用环节损失大,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全省万元GDP取水量超出国内先进水平1倍以上;矿产资源平均开采率仅为44%;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全国第一位,但综合利用率仅有36.5%,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与先进水平相差近4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全省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于全国先进水平53个百分点。
  (三)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钳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我省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污染负荷、人均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COD)的污染负荷均居全国第1位,平均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COD)、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负荷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7倍、1.4倍和20倍。结构型污染特征明显,万元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COD)和工业固废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5.6倍,仅电力、冶金、焦化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占到全省工业排放量的78.1%。全省每平方公里大气污染负荷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污染严重地区则高达6-10倍。水环境处于较高污染状态,监测的106个河流断面中92.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度污染的断面占63.2%。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等11个重点城市无一达到国家水环境功能标准。
  区域性和行业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全省各行业污染物排放呈现出向煤炭、焦炭、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产业集中的态势,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向盆地、城镇、交通沿线集中趋势更加明显。此外,还存在噪声扰民、矿区生态破坏、有机毒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严重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等环境问题。
  (四)资源再利用水平低,资源化水平急需提高。全省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转化中,煤矸石、焦炉煤气、瓦斯气、矿井废水等伴生和共生可再利用资源量全国第一,但资源化利用水平却较低,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达10.77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3,形成了300多座矸山。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当年综合利用量仅为800万吨左右,利用率仅为26.7%;焦炉煤气年排放量约120万立方米,排空量多达80亿立方米,利用率仅33%左右;每年采煤耗散的瓦斯气约60亿立方米,每年挖煤排出的约4亿吨矿井废水,都得不到合理利用。此外,山西煤系地层中远景潜在价值达10万亿元的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如煤层气、铝土矿、硫铁矿、高岭土、耐火黏土、铝矾土、陶瓷粘土及稀有元素镓、锗等,随着煤炭的开采,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除上述外,电厂粉煤灰,每年排出量1800万吨,综合利用量925万吨,利用率仅51.4%;冶炼矿渣年产生量1130万吨,综合利用量870吨,利用率也仅77%。还有炼铁、转炉炼钢、工业炉窑余热、高炉煤气等大宗废弃资源再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急需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五)外贸出口遇到绿色壁垒。全省多数企业未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等,产品无法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成为制约产品走向国外市场的障碍之一。
  二、必然的选择
  传统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链单向流动的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负荷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循环经济是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突出表现为“三低一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产业系统中实现能源和物质消费的优化,把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生态角度重塑产业系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它能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循环经济对于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创新发展,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山西未来长远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在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过程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切实解决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的进度,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缓解资源约束,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的战略抉择。全省高度依赖资源投入的传统工业必然遭遇资源约束的“瓶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减量化的基础上,将上一环节的污染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合理延伸产业链,将其覆盖到生产、流通、消费、环境、社会等多个领域,实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污染零排放。惟其这样,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供给年限,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利用,缓解并最终跨越资源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削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措施。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清洁生产、构建生态产业链为手段,将污染环境的废物转化为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使污染物消化于生产过程进而最终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全省结构型、区域性污染问题,有力改善环境质量。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在实现结构转型过程中,全省面临着城乡居民就业压力大、资源占有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越是贫困乡村,资源开采利用越粗放,环境污染越严重,不仅不能摆脱贫困,反而形成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开辟出新的生产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新岗位,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化解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形式。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基础。加快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实现由“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和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我省参与大区域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在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与分工中,为融入国内和国际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的条件
  (一)独特的二次资源形成了循环经济良好的承载平台
  若能将每年挖煤排放的4亿吨矿井废水循环利用,可供8000万千瓦新式发电机组使用;若能有效利用每年炼焦排放的120亿立方米的煤气和将10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逐步加以抽采利用,就相当于又建了一个西气东输工程;若能将现存的10亿多吨煤矸石加以利用,就可产生3亿多吨优质动力煤具有的热能。同时,利用煤矸石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微晶玻璃等产品,利用焦炉煤气、煤层气发展甲醇、合成氨、二甲醚等化工产品,通过循环经济将会形成资源再利用的产业链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