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的通知
(晋政发〔2006〕5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山西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
为加快推进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据《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5〕27号),特提出本纲要。
第一部分 现状与问题
“十五”时期,山西省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在“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针的指引下,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005年全省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能源利用效率约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低15个百分点以上。
二、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2005年,全省土地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5%,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9%,耕地保有量仅为6146万亩。同时,全省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81立方米,人均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亩均占有量25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1.3 %,列全国倒数第三,属于供水严重不足的地区。
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下全省目前煤矸石堆存量在10亿吨以上,并且每年以3000万吨的速度增长;煤层气储量约10万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年排放量约120亿立方米;矿井瓦斯抽放气每年排放量约60亿立方米;矿井水年排放量约4亿立方米,这五项均位列全国第一。但是,全省资源利用率2005年仅为2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主要原材料消耗一直居高不下,钢铁、原木(木材)、氧化铝、水泥等消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资源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在生产领域,由于资源价格不合理、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等原因,存在过度使用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和污染排放严重;在建设领域,存在基础设施重复性建设,浪费土地和社会资源的现象;在社会消费领域,超越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浪费倾向日益明显,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远远赶不上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速度,能源短缺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优化资源开发和提高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强化节约意识,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节约型增长方式、消费理念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适合山西省情的节约型经济体系,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有效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二)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控资源利用总量、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