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环境容量等,发挥专项资金带动效用,吸引社会多元投资,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园区经济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资源等和谐发展。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快捷投入、产业有效集聚、循环示范带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动态管理,全省总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70个左右,其中省级重点工业园区30个左右,有条件的工业强县原则上可布局1个特色工业园区。
专栏7 工业园区
┌─────────────────────────────────────────────┐
│全省总体规划建设70个左右工业园区 │
│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呈贡工业园、杨林工业园、海口 │
│工业园、安宁工业园、文山三七产业园、马塘工业园、曲靖煤化工业园、曲靖南海子工业园、曲靖西 │
│城工业园、楚雄工业园、禄丰工业园、大理创新工业园、邓川工业园、祥云财富工业园、南口工业 │
│园、永胜工业园、红河工业园、弥勒工业园、红塔工业园、研和工业园、保山工业园、腾冲工业园、香│
│格里拉工业园、潞西工业园、瑞丽工业园、思茅工业园、景洪工业园、昭阳工业园、兰坪工业园、临 │
│沧工业园。 │
│省级特色产业园区:通海五金产业园、磨憨进出口加工园、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景谷林产工业 │
│园、宣威工业园、水富工业园、勐海云麻产业园、寻甸工业园等。 │
├─────────────────────────────────────────────┤
│实现“三个50%”:到2010年,争取实现重点工业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幅50%左 │
│右,新增工业增加值占全部新增工业增加值的50%左右;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 │
│值50%左右。 │
└─────────────────────────────────────────────┘
第十八章 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政策激励、市场运作,技术推广、项目支撑,行业推动、中介服务等方式,按照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企业改造。加强机制引导和政策指导。制定“十一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配套政策。制订工业企业节水、节能、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管理办法,对有关企业按照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等进行管理和考核。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选择一批资源型县(市、区)、工业园区和冶金、有色、煤炭、化工、建材、废旧物资综合利用等重点行业,以及一批重点耗能企业作为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带动全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步伐,鼓励企业加大循环经济投入和加快污染物治理技术及工业废物再利用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健全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运行机制。力争全省有1/3的工业企业、50%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主要产品能耗、物耗及水耗水平基本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要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较大提高,产业、企业之间的循环加工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8 工业循环经济
┌───────────────────────────────────────────┐
│发展目标:到2010年,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折标准煤由3.55吨 │
│降为2.66吨,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195立方米降到152立方米,下降22%;工业 │
│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0%提高到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43%提高到50%以上。 │
│重点工作: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程、工业企业节约能源行动计划、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行动计划、资│
│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 │
│试点工作:建设5个工业循环经济园区、10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50个试点企业、100个重大 │
│示范项目。 │
└───────────────────────────────────────────┘
第十九章 实施人才强工战略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敢抓工业、善抓工业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以及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加快职业培训基地等基础建设,形成培训与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培训基地网络。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培训考核、资质评价制度,推进职业经理人才职业化进程,继续开展工商管理和现代经济理论培训,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组织工作;重点在非公企业中开展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工商管理知识、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培训;选派一批企业的优秀中青年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参加对口培训;探索试行首席工程师、首席技术工人等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第二十章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