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推进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大理等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电子信息、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工、机械制造、冶金等重化工业;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布局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以及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大型化工基地;充分利用已成规模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光电子、有色金属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档钢材等产品。
加快发展。加快文山、保山、昭通、思茅、临沧、丽江、西双版纳、德宏、怒江、迪庆等州(市)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水电、煤炭、化工、机械、冶金、制药、林产、建材、造纸和农特产品深加工等,稳步发展锡、铅锌、铝等有色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等。
第十章 培育通道工业经济带
泛亚铁路通道工业带。围绕新建中缅国际铁路通道,以及昆明-瑞丽高等级公路,以楚雄、大理、保山、德宏、丽江、怒江、临沧等州(市)为重点,布局和发展烟草加工业、建材业、水电、林纸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橡胶加工等;昆明-南宁通道工业带。围绕南昆铁路和昆明-师宗-罗平-兴义等高等级公路,重点发展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化工、建材、林纸和农特产品加工业;昆明-重庆、贵阳通道工业带。围绕贵昆、内昆铁路、昆曲、嵩待高速公路和国道线等,重点发展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煤化工、磷化工、汽车制造、农特产品加工业等;昆明-曼谷工业走廊。围绕中国-老挝国际通道中的昆明-景洪-磨憨段,以玉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州(市)为重点,布局和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林纸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橡胶加工业等。
第十一章 发挥城市经济圈作用
在昆明、曲靖、红河、大理等中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城市工业密集区的组合优势,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产业集聚与辐射面较大的城市经济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大公司大集团或企业总部、研究开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迁入中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推动城市中心区企业向郊外搬迁改造,促使一般制造业向小城镇梯度转移;进一步发展服务于城市生活、有利于城市功能转变、有助于扩大就业的轻型工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型。
第十二章 打造县域工业强县
加快培育40个左右工业基础较好,具备资源、区位、产品、人才、技术等比较优势,成长性好、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的县(市、区),率先实现工业强县战略,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特色优势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重点培育20个县域特色产业。力争到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00个以上,5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0个以上,1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0个以上,15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0个以上;大部分工业强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专栏4 工业强县
┌───────────────────────────────────────────────┐
│40个重点工业强县: │
│安宁市、嵩明县、东川区、寻甸县、麒麟区、宣威市、富源县、沾益县、陆良县、红塔区、通海县、江川 │
│县、易门县、隆阳区、腾冲县、龙陵县、昭阳区、水富县、华坪县、永胜县、景谷县、翠云区、云县、楚 │
│雄市、禄丰县、元谋县、个旧市、弥勒县、开远市、建水县、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景洪市、大理市、│
│祥云县、洱源县、潞西市、兰坪县、香格里拉县。 │
│10个备选工业强县: │
│官渡区、呈贡县、罗平县、临翔区、大姚县、蒙自县、勐海县、鹤庆县、剑川县、盈江县。 │
├───────────────────────────────────────────────┤
│20个县域特色产业: │
│粮油制品、蔗糖制品、茶制品、橡胶制品、乳制品、麻丝制品、林竹制品、畜禽制品、果品加工、蔬菜 │
│加工、饮料制品、调味制品、菌类加工、薯类加工、生物医药、旅游工艺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特 │
│色矿冶、特色化工。 │
└───────────────────────────────────────────────┘
第四篇 加快发展各类企业群
第十三章 继续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
落实《云南省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和《云南省大企业销售收入倍增行动》,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的大企业集团;加快重点民营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较强竞争潜力的科技型、出口创汇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初步形成孕育大企业集团成长的梯次递进格局。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和“集团化”战略,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突出专业,做精主业,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能力。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并举,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产品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规模、资金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第十四章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