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激烈竞争,以及加快发展面临更加复杂、更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都可能给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云南工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左右,工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二是结构不合理。烟草产业“一枝独秀”现象仍较明显,资源型加工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技术含量、名牌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少,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不足,竞争力较弱。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2005年,昆明、玉溪、红河、曲靖、楚雄、大理、昭通7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同口径企业的 90%,其余9个州市仅占10%。四是增长方式粗放。除烟草外,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总体工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重要矿产资源接替不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落后产能的治理整顿任务艰巨。五是“瓶颈”制约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部分能源与原材料持续紧缺,出省物资运力更趋紧张。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现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一五”我省工业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按照科学规划谋发展,打造平台创环境,突出特色调结构,自主创新增活力,扩大开放拓市场,循环经济保持续,完善调控促增长,转变方式提效益的根本要求,努力实现云南工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
基本思路:实施信息化带动、自主创新提升、扩大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构筑技术进步、企业集群、融资担保、创业服务、人才保障五大平台。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快发展烟草及配套、能源、钢铁及有色、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电子信息制造、造纸和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建设能源、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光电子、装备制造、煤化工、云药、农特产品加工、林竹浆纸、麻丝纺织等基地。调整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延伸原材料和矿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完善经济运行调控,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继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通道经济带、工业强县和产业园区,形成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优势,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集聚,壮大云南整体工业经济实力。
第三章 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工业增加值 2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工业占全省GDP比重由2005年的34.2%上升到40%以上,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到201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8.6万元以上,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比重25%左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15%。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至 2.66吨标煤,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52立方米,下降2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大多数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到2010年,大部分州(市)工业占 GDP比重超过40%,全省约有1/3的县(市、区)初步实现工业化。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10万人左右,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8万人左右,企业经营管理者本科以上比重达60%以上。
专栏2 “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
│ │ │年均增长 │ │
│ 指 标 │2010年 │ │ 备 注 │
│ │ │ (%) │ │
├───────────────────┼─────┼─────┼────────────┤
│工业销售收入(亿元) │ 4500 │ 13 │ │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2100 │ 12 │ │
├───────────────────┼─────┼─────┼────────────┤
│工业占全省GDP比重(%) │ 40 │ │提高5.8个百分点 │
├───────────────────┼─────┼─────┼────────────┤
│人均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 │ 8.6 │ │ │
├───────────────────┼─────┼─────┼────────────┤
│高新技术工业比重(%) │ 25 │ │ │
├───────────────────┼─────┼─────┼────────────┤
│新兴工业比重(%) │ 40 │ │ │
├───────────────────┼─────┼─────┼────────────┤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4000 │ 30以上│ 占全社会比重30%以上│
├───────────────────┼─────┼─────┼────────────┤
│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支出比重(%) │ 50以上│ │ │
├───────────────────┼─────┼─────┼────────────┤
│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 1.5 │ │ │
├───────────────────┼─────┼─────┼────────────┤
│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 15 │ │ │
├───────────────────┼─────┼─────┼────────────┤
│企业专利年申请量(件) │ 1200 │ 20 │ │
├───────────────────┼─────┼─────┼────────────┤
│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 1000 │ 15 │ │
├───────────────────┼─────┼─────┼────────────┤
│省以上名牌销售额占全部工业比例(%) │ 55 │ │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 │ 2.66 │ │下降25 │
├───────────────────┼─────┼─────┼────────────┤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立方米) │ 152 │ │下降22% │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60 │ │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50 │ │ │
├───────────────────┼─────┼─────┼────────────┤
│工业从业人员(万人) │ 210 │ │ │
├───────────────────┼─────┼─────┼────────────┤
│工程技术人员(万人) │ 18 │ │ │
├───────────────────┼─────┼─────┼────────────┤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本科学历比重(%) │ 60 │ │ │
├───────────────────┼─────┼─────┼────────────┤
│非公经济增加值(亿元) │ 2500 │ 15 │ │
├───────────────────┼─────┼─────┼────────────┤
│非公经济上缴税金(亿元) │ 250 │ 20 │ │
├───────────────────┼─────┼─────┼────────────┤
│非公经济占全省GDP比重(%) │ 50 │ │提高15个百分点 │
├───────────────────┴─────┴─────┴────────────┤
│注:上述增长比以2005年数为基数。固定资产投资为五年累计。 │
└────────────────────────────────────────────┘
第二篇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章 巩固壮大烟草、能源、有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