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评价方法概述
B2.1 核查表法(checklist)
将可能受规划行为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列在一个清单中,然后对核查的环境影响给出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价。
核查表方法使用方便,容易被专业人士及公众接受。在评价早期阶段应用,可保证重大的影响没有被忽略。但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核查表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同时由于核查表没有将“受体”与“源”相结合,并且无法清楚地显示出影响过程、影响程度及影响的综合效果。
B2.2 矩阵法(matrix)
矩阵法将规划目标、指标以及规划方案(拟议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因素作为矩阵的行与列,并在相对应位置填写用以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符号、数字或文字。
矩阵法有简单矩阵、定量的分级矩阵(即相互作用矩阵,又叫Leopold矩阵)、Phillip-Defillipi改进矩阵、Welch-Lewis三维矩阵等,可用于评价规划筛选、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环节。
矩阵法的优点包括可以直观地表示交叉或因果关系,矩阵的多维性尤其有利于描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简单实用,内涵丰富,易于理解;缺点是不能处理间接影响和时间特征明显的影响。
B2.3 叠图法(Map Overlays)
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叠放在一起,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的地图。
叠图法适用于评价区域现状的综合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判别影响范围、性质和程度)以及累积影响评价。
叠图法能够直观、形象、简明地表示各种单个影响和复合影响的空间分布。但无法在地图上表达源与受体的因果关系,因而无法综合评定环境影响的强度或环境因子的重要性。
B2.4 网络法
用网络图来表示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多级影响逐步展开,呈树枝状,因此又称影响树。网络法可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包括累积影响或间接影响。网络法主要有以下形式:
因果网络法,实质是一个包含有规划与其调整行为、行为与受影响因子以及各因子之间联系的网络图。优点是可以识别环境影响发生途径、便于依据因果联系考虑减缓及补救措施;缺点是要么过于详细,致使花费很多本来就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考虑不太重要或不太可能发生的影响,要么过于笼统,致使遗漏一些重要的间接影响。
影响网络法,是把影响矩阵中的关于经济行为与环境因子进行的综合分类以及因果网络法中对高层次影响的清晰的追踪描述结合进来,最后形成一个包含所有评价因子(即经济行为、环境因子和影响联系)的网络。
B2.5 系统流图法
将环境系统描述成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环境成分之间的联系来识别次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环境影响,是描述和识别直接和间接影响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系统流图法是利用进入、通过、流出一个系统的能量通道来描述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和组织。
系统图指导数据收集,组织并简要提出需考虑的信息,突出所提议的规划行为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指出那些需要更进一步分析的环境要素。
最明显不足是简单依赖并过分注重系统中能量过程和关系,忽视了系统间的物质、信息等其它联系,可能造成系统因素被忽略。
B2.6 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可以用于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以及累积影响评价等环节。本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经济活动)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一系列主要变化的过程,便于研究、比较和决策。
情景分析法还可以提醒评价人员注意开发行动中的某些活动或政策可能引起重大的后果和环境风险。
情景分析方法需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为情景分析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例如环境数学模型、矩阵法或GIS等。
B2.7 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国民经济部门,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再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拟定规划引导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也可以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作为一种“投入”(外在化的成本),对整个区域经济环境系统进行综合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