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列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现状分析
编制影响识别清单
影响识别方法
专家咨询及公众参与
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标准
国内外实践经验
初步的评价指标
评价所需信息
理论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基础数据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确定
图2-1 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评价指标
2.4.2 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
2.4.2.1 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见附录)。
2.4.3 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体废物)、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三大类分别表述。
2.4.4 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与方法
2.4.4.1 在对规划的目标、指标、总体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和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对自然环境(介质)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2.4.4.2 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
2.4.4.3 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具体见附录B。
2.4.5 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环境背景调查情况,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供参考的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见附录A。
2.4.6 评价标准的选取
2.4.6.1 采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
2.4.6.2 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时通常采用的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
2.5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2.5.1 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
2.5.1.1 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2.5.1.2 预测内容
a.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
b.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2.5.1.3 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
2.5.2 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2.5.2.1 应对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
2.5.2.2 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具体见附录。
2.5.3 累积影响分析
2.5.3.1 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进行。
2.5.3.2 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环境数学模型法、承载力分析、叠图法/GIS、情景分析法等。
2.6 供决策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6.1 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果,对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2.6.2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对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提出供有关部门决策的环境可行推荐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
2.6.3 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
2.6.3.1 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
2.6.3.2 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
2.6.3.3 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
2.6.3.4 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
2.6.3.5 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2.7 关于拟议规划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
2.7.1 通过上述各项工作,应对拟议规划方案得出下列评价结论中的一种:
a.建议采纳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b.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