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全面完成“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规划目标。健全全市文物安全督查、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及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
以首都博物馆新馆为龙头,改进服务,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和展陈水平,重点推广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展陈、保护、管理和研究方面的应用,构建具备首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批确定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和传承人,建立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三)提升公共文化传播水平。
鼓励和扶持优秀出版物出版、国家和省级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国产优秀动漫和网络游戏、古籍整理和发掘抢救项目。调整和优化图书出版结构,打造期刊精品方阵,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图书、报刊、网络等大型出版媒体。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电台、电视台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名牌栏目。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2008年播出一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四)扩展首都文化影响力。
扩大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家采购,推动主旋律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办好北京风韵系列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品牌展览活动。精心组织和运作,使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北京气派的文化品牌。
重点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和体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文艺院团,并推进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巩固和深化本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成果,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国杂技团、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等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
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在海外办好“北京文化周”活动,并举办宣传北京、宣传奥运的系列文化活动。成立对台文化交流的民间机构,提升京台文化交流的规模和档次。大力支持出版物版权输出。办好外语广播和外语频道。增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境外落地节目套数,精心办好北京电视台北美上星频道。
(五)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指导、社会承办、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完善市、区(县)、基层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50%的区县建立流动测定站,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状况;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8,000名以上。
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办好北京市民族运动会、职工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学生运动会,以及万人太极拳表演、春季长跑节、市民羽毛球大赛、青少年足球、篮球千队赛等,发展具有民间特色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和标志性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60%,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更加科学化、普及化、生活化。
加强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辅导站总数达到4,700个,新建专项全民健身场地180处。完善区县级体育中心和乡镇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实施奥运金牌战略,全面整合北京竞技体育资源,探索科学化、集约化、职业化发展模式,建立高效能的竞技训练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运动项目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北京竞技体育水平。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2010年亚运会上北京运动员要争取所获金牌、奖牌、总分位居全国前列,提高北京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加强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要根据现代化、综合性的原则,重点加强大兴芦城和丰台木樨园两大训练基地建设,促使北京竞技体育在2008年以前能够完成项目布局的调整,为优秀运动队提供国际水准的一流训练设施。
四、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平安奥运”战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预防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一)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以整体防控为基本定位,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主体框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严重刑事案件稳中有降,治安秩序明显好转,防范能力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完善系统化的交通组织管理体系、扩展智能化的交通科技体系、构建社会化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建立现代化的交通应急处突体系、建立规范化的交通执法办案体系和正规化的交警队伍保障体系,严格交通管理,创造有序、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全面加强预防火灾、扑灭火灾和抢险救援三大消防工作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完善三级消防体系建设,实现火灾监测、消防通信调度指挥和灭火救援工作的现代化,有效控制和治理重大火灾隐患,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继续加强政法系统装备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优化民警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处置、指挥、善后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建设北京市报警服务中心,提高快速反应和综合调度能力。
严密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坚决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重视和加强反恐怖工作,建立健全反恐怖工作的防范预警、应急指挥、现场处置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完善工作预案,提高整体联动能力,落实防范和应急措施,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与交流,严密防范各类恐怖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基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
按照区域覆盖、均衡发展的原则,制订并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站建设实施规划,加大基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继续推动和完善社区矫正,做好犯罪预防各项工作。到2008年,全市“平安街道(乡镇)、单位、市场”、“平安商场”和“平安社区(村)、校园、旅游景区”的比重分别达到60%、70%和80%以上。
(四)确保安全举办奥运会。
认真落实奥运会安保工作方案,加强奥运安保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奥运安保指挥体系。围绕奥运会安保工作,进一步整合现有技防资源,加大公共安全科技、装备投入力度,扩大科技创安覆盖面,提高奥运安保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