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提升信息设施水平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邮政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信息物理网络搭建,增强信息处理与传输枢纽建设,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适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北京”、率先实现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服务相分离的原则,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方式,加快信息管道建设。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建设;逐步改造架空线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存量管道的利用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信息管道设施;鼓励集约化建设公共局房和小区公共接入局房等信息基础设施;适度发展无线通信、集群通讯等高端网络设施,开展公共局房、通信铁塔共用和天线美化试点工作。到2010年,有线电视光缆乡镇通达率达到100%,新城建成区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
2.加快邮政设施建设。
进一步建设和优化邮政通信网,提高全市邮政通信能力,加快邮件传递时限。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以邮件专业处理场地为核心,以邮政局、所、亭、箱为基础,以运输网、信息网为依托,分布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使北京邮政设施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邮政领先行列。
加快邮政局所建设。建设邮政局所151处,重点建设奥运场馆周边以及CBD等功能集中区域邮政局所。同时,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邮政局所建设,新城、建制镇的局所覆盖率达到100%。完成“户箱工程”,实现居民楼房一户一箱的目标。到2010年,实现每一局所平均服务人口1.7万人,平均服务半径2.4公里。
(九) 完善城市应急体系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的原则,以洪旱、地震、气象、火灾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等应急系统以及城市生命线网络为基础,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
1.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完善单灾种监测和预警系统,在单灾种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城市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灾害信息共享,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完善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地震实时监测系统,新建前兆观测台站,完成立体强震动观测台阵和数字强震动(烈度)遥测台网,建设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完成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造,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立供水、污水、供电、燃气、热力等城市生命线应急调度系统。
2.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原则,加强防洪、防地质灾害的设施建设,增加应急避难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防洪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建设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防洪工程,提高沿线新城防洪能力。建设西郊蓄洪回灌工程。逐步治理郊区中小河道。
地质灾害治理。综合整治泥石流沟,逐步治理滑坡以及个别区域的塌陷,及时清除高速公路及国道沿线的崩塌岩体。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通过城市规划用地的调整,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特别是奥运场馆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加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资源的安全储备。
以能源和水资源的安全储备为重点,增强资源的安全储备,提高资源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资源储备。保护怀柔、平谷、房山应急水源地,建设昌平马池口水源地供水工程,以密云水库蓄水和怀柔、平谷、昌平、三家店等富水区的地下水储存为基础,初步建成立足本地的水资源储备和应急体系。在延庆、平谷、密云、怀柔、房山、昌平等六个远郊区县各建设1-2处清洁煤加工和储备基地;建设华北油田地下储气库,增加调峰储备库容。完善供水、供热管网的铺设,在突发事件下减少停水、停热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