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以空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为重点,继续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1.严格控制大气污染。
重点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合理规划加气点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为燃料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降低交通能耗和污染。加大城市地区裸露地面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施工扬尘。
2.加快城市水环境建设步伐。
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设施系统,中心城新建污水管网700余公里,全面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完善厂网布局,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顺义空港、通州永顺等23座新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7座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新城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全面完成六环以内河湖水系治理200公里,逐步治理和恢复历史河流水系。到2010年,实现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中心城和新城城市水系平水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3.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水平。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完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60吨/日,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增强垃圾转运能力,新建通州、大兴、房山、平谷、昌平等5座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扩建朝阳大屯垃圾转运站。加快垃圾焚烧、堆肥及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大兴安定、怀柔庙城、顺义杨镇等12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朝阳高安屯等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海淀六里屯、丰台北天堂、通州董村等9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显著提高中心城、新城和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图7:2010年城市环境治理规划建设示意图(略)
4.着力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推进以旧城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环状、放射状的城市绿网建设,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坚持集中公共绿地与小型公共绿地建设相结合,扩大绿色公共活动空间,重点建设中心城百条特色园林大街,形成特色园林景观;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要求,继续推进集中公共绿地建设,建设生态效应突出的万米以上集中公共大绿地,总面积提高到1000公顷以上;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公共绿地。
(六) 改造存量基础设施
加快存量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和淘汰老旧设施,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利用和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消除安全隐患改造工程,提高技术标准,实现最佳运营效率,最小发车间隔缩短到2分30秒。加快实施近郊铁路平交路口立交改造工程,加强道路路口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优化调整公共汽(电)车线网和场站布局,提高运行效率。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整合各类停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设施资源。
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00公里,疏通排水河道,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供水管网500公里,减少供水漏失率,降低二次供水设施安全隐患,保证供水安全。
(七) 加快新城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联接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快速通道,统筹安排新城水、电、气、热、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城功能,引导城市总体格局的调整和优化。
1.加快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建设。
加快新城综合交通系统建设,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城路网。重点建设新城--中心城、新城--新城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重点建设亦庄轻轨、京平高速、西六环路、阜石路改造和广渠路等。
2.积极推进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超前,加快建设新城水、电、气、热等综合市政基础设施。逐步改造、完善新城内部道路网系统;重点完成区域水厂和供水管线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厂,加强新城节能、节水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进再生水回用、雨洪利用设施建设;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电力、天然气管线及供热等能源供应设施。至“十一五”期末,新城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部分新城实现天然气管道供应,提高清洁能源、优质能源比重,基本形成与新城发展相协调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