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五环路以内85%的通勤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城市的陆路通达时间在3小时以内。
1.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规模。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主要骨架,轨道交通在全面建设完成地铁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5号线、地铁10号线一期等直接为奥运服务的4项轨道交通工程基础上,有序扩大建设规模,继续完成地铁4号线、9号线、10号线二期和轻轨L2线(亦庄线)的建设。到2010年,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图4:2010年轨道交通线网示意图(略)
2.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加快城市快速路和南北向主干路建设,基本建成14条放射型快速路与3条快速环路构成的快速路网系统,到2010年,中心城快速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
图5:2010年城市快速路网示意图(略)
建设一批快速联络通道,重点完成通惠河北路、阜石路、广渠路、姚家园路、蒲黄榆路等快速联络线;打通一批贯通市区的南北通道,重点完成赵登禹路、蓝靛厂南路、北苑路、西大望路、玉泉路等;改造完成一批城市主干道,重点完成阜通东大街、朝阳路、万寿路、安立路等;继续完成奥运场馆周边地区路网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微循环”系统建设,提高路网密度;继续推进新城路网建设。
3.构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
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完善连接城际、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的快速交通网络
建成机场北线高速、机场南线高速、京包高速和六环路等;改造完成108、109、110、111国道;建设完成连接密云、怀柔、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的快速通道,与市郊铁路共同构建东部发展带综合交通走廊;新建改建一批市级公路。到2010年,初步形成与国家公路干线和环渤海地区公路干线有机衔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市域公路总里程达到16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累计达到900公里,实现“区区通高速”,平原区重要中心镇都直接与高速公路走廊相连接。
图6:2010年城市道路网示意图(略)
4.统筹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加快客运枢纽和运营场站建设,建成四惠、一亩园、西客站、宋家庄、京北太平庄等公交客运枢纽。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在中心城边缘主要交通枢纽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占道停车。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市区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
(四)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带动农村的原则,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化、能源清洁、环境美化、信息畅通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重点建设集中供水或联村供水系统,通过建设水厂扩户、联村、单村等供水工程解决145万农民饮水问题,至“十一五”期末,农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平原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山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2.明显改善农村路网系统。
重点建设重点镇--高速公路、重点镇--新城、重点镇--中心城、重点镇--国道之间的交通联络线,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在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向具备规划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3.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能等新型能源,适当增加液化石油气和优质型煤对农村地区的供应,进一步改造完善农村电网设施,基本建成安全、合理、可靠的农村电网。
4.显著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卫生厕所系统,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至“十一五”期末,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卫生厕所基本普及,水源地保护区全部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和农户厕所改造。
5.有效保障农村信息畅通。
重点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电信、电话、邮政等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推动宽带和信息服务业务,至“十一五”期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移动电话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