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完成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以及向阳闸库区水环境治理工程,满足奥运场馆周边环境要求。实施北环水系、清河二期等水系治理工程,完成清河再生水厂、北小河再生水厂建设,大幅度改善中心城河湖水质。
图1:奥运会前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略)
(二) 增强资源供应能力
重点加强能源、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建设,基本满足“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能源、水资源的需求。
1.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坚持开源增供、节能优先、优化结构、保障安全,初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加强电力、天然气、成品油供应能力建设,到“十一五”期末,能源供应能力满足6500万吨标煤的消费需求,实现既保障安全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增强受电、输电和本地发电能力。增加门头沟、通州两个500千伏变电站,形成有昌平、顺义、通州、安定、房山、门头沟6个变电站组成的500千伏环网。新建和改扩建43座220千伏及155座110千伏变电设施。建设完成太阳宫热电厂、郑常庄热电厂、草桥热电厂一期、电子城热电厂,建设完成延庆10万千瓦风电厂,开展大型核电站的前期论证工作。到2010年,新增本地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本地发电能力力争达到电力负荷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建设唐山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工程,建设完成六环路高压输配工程、中心城输配系统扩建工程。推进管道天然气向新城和重点城镇发展,优先保证城市生活和供热用气。2010年全市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70亿立方米。
提高成油品供应和储运能力。建设六环路成品油输送管道,配套扩建、迁建长辛店、黄村、通州、顺义、沙河等油库。建设燕化至首都机场的航空煤油输送管道,扩建航空煤油库。结合京津冀地区成品油输送管道的建设,新建储备油库3-4座。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4%。积极发展燃煤燃气锅炉联合供热方式,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继续推广太阳能热利用,积极开展低温核供热可行性研究。
图2:“十一五”时期能源供应设施规划建设示意图(略)
2.完善水资源供应体系。
强化水资源供应能力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西有南水北调、官厅水库,北有密云水库,与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供应总量提高到42亿立方米。
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重点建设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丰台水厂、南干渠,启动团城湖调节池、北京段调蓄水库、第十水厂、燕化水厂、大兴黄村水厂、房山城关水厂、长辛店二水厂等水厂建设,改造田村山、城子和良乡等现有水厂,提高南水北调到京后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图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示意图(略)
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重点建设清河、北小河、吴家村、小红门、卢沟桥等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线,逐步使再生水成为河湖生态、工业冷却、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生活杂用等主要水源。积极引导、促进居民小区使用再生水。郊区再生水厂与生态湿地建设相结合,重点建设密云、怀柔、平谷、顺义、房山、门头沟、昌平等城市水源地再生水厂。到2010年,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6亿立方米。
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广泛采用环保型透水地面、绿地渗蓄等措施,最大限度滞蓄雨水。分上游水源地、中游温榆河、下游北运河三个层次,综合采取治污、治河、调水等措施,全面开发利用北运河水系水资源。坚持“提高防洪标准,改善水体水质,恢复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治理永定河河道,挖掘生态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继续开展海水淡化前期工作,深入研究论证海水淡化的成本、安全、环境影响以及供水管网方案,做好新水源的战略储备。
(三) 强化城市交通建设
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确立公共客运在城市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重点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适度推进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建设,加大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力度,统筹配置既有资源,地下、地面、地上立体、协调发展,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环保,城乡一体、统筹城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