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发展原则
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引导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的优化,使城市发展日趋合理化。
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重点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及薄弱环节;加强各领域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发展,注重提升基础设施整体承载能力。
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既要新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强能力建设,又要注重存量设施的更新改造,优化完善功能,整体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步伐,政府投资重点从经营性领域向非经营性领域转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基本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安全、高效、清洁为重点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以统筹城乡供水安全为核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宜居为目标的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体系,大幅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满足奥运会顺利举办,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交通、能源和水资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基本适应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到2010年,城市道路系统基本适应机动车保有量年均10%快速增长的需要,道路系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能源供应总量由“十五”期末的5500万吨标准煤提高到6500万吨标准煤,优质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由57%提高到70%以上;水资源年供应总量由“十五”期末的不到35亿立方米提高到42亿立方米。
2.结构不断优化。
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为主骨架,一般公路、城市道路、综合枢纽和其他交通设施统筹建设,民用航空和铁路运输同步加快发展,交通体系结构趋于合理。资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供应能力、储备调节能力与应急能力均衡协调发展。
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实现“区区通高速”,初步建成东部发展带交通走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村卫生户厕基本普及。
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中心城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实现居民出行500米即可见到公共绿地的目标;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生态状况继续好转。
4.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进一步开放,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多元化。政府投资逐步从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领域退出,非政府投资占基础设施总投资比重大幅度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监管机制完善。
三、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以强化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确保运行安全和提高运行效率为目标,统筹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等基础设施领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重点建设十大任务。
(一) 完成奥运基础设施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总体目标,以城市交通、资源供应和城市环境为重点,按照“安全、质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统一的原则,全面完成奥运基础设施,满足奥运会顺利举办的需要。
到2008年,完成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实现国际大型现代化枢纽航空港功能,满足奥运会高强度的对外交通需求。
建设完成地铁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5号线、地铁10号线一期等4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完成奥运场馆周边59条城市道路,供给能力满足奥运会城市交通需求。
完成太阳宫燃气热电厂、奥运场馆及周边热力管线建设,改造奥运场馆周边燃煤锅炉,建设完成奥运场馆周边输变电工程。
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完成市内配套工程,到2007年底具备供水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