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改革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制定《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颁布《
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到“十五”期末,全市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共20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进行市场化运作,累计吸引社会资金约120亿元。
(二) 问题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基础设施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1.总量不足,承载能力较弱。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仅114公里,线路运营能力趋于饱和。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力,公交出行比例仅为28%。中心城供水设施水源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郊区供水设施不足,饮水安全存在安全隐患。中心城污水管网总量不足,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偏低,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刚刚起步,治理任务较重。能源供应外埠依赖程度高,面临保障供应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2.结构不完善,服务效率低。
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南城与北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整体布局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厂网不配套,市区道路南北向主干道不足,“微循环”系统薄弱,结构不匹配,影响整体功能发挥。建设运营体制单一,机制不灵活,市场化水平不高,整体运行服务效率低。
(三) 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起步阶段,也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努力办好奥运会、启动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动力,首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市民生活更加富裕,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调整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对全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举办奥运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全面完成与举办奥运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是保障奥运会顺利举办的基础。“十一五”前期(2008年前),需建设完成城市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城市环境等共170余项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强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2.新总规明确了基础设施发展方向。
国务院批复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按照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需大力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形成多目标、高水平和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引导、促进新的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实现。
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空前加快,市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都将对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4.资源瓶颈约束形成更大的压力。
全市资源供应对外埠的依赖性程度提高。94%的能源需要外埠提供。受季节、气候、温度、昼夜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水、电、气、热消费需求以及交通运输需求的高峰和低谷差别大,电力需求峰谷比高达1.8:1,天然气达到8:1。“十五”时期,地表水资源开发率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处于高位水平,水资源供应形势严峻。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适应需求的不均衡性,确保供应的稳定性。
二、原则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指导,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举办奥运会、建设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以着力确保能源、水资源供应安全和突出缓解交通拥堵为重点,科学扩张增量、合理利用存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