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通知

  2.经济效益
  以工代赈通过支付劳务报酬等直接方式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间接方式可以极大地带动贫困人口收入的增长,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可带动贫困农民增收约11亿元,其中直接增收2亿元,间接增收9亿元。同时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实施,积极引导贫困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还将促使贫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生态效益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生态建设工程,将大大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工代赈建设将在贫困地区发展人工草地45万亩,扩大小流域治理面积38万公顷,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580平方公里。这将大大增强贫困地区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这不仅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六、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工代赈规划的组织和实施必须从全局出发,始终瞄准贫困群众,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吸收社会资金,拓宽扶贫渠道,加强项目的规范管理和机制创新,适时调整扶贫开发政策,逐步完善以工代赈工程项目的受益机制,保证预期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始终瞄准贫困群体,突出大多数贫困人口的利益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制
  以工代赈关系到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一旦失误,它的代价将是千百万农民的饥饿和贫困。因此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作为以工代赈建设的实施主体,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阶段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计划安排、组织协调、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等各个环节,对扶贫开发工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以工代赈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落实以工代赈工作责任制。
  制定和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以工代赈政策,落实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审定并监督各县(市)重点村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重点县(市)和贫困人口较多的县(市)党政“一把手”要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对以工代赈工作任务和目标要逐级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务求使工作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各地市、县(市)要加强以工代赈机构和队伍建设,以适应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2.顾赈兼工,落实农民投劳报酬
  顾赈兼工,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形成“硬件",以工程设施的形态实现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以发放劳务报酬的形式实现赈济。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是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以工代赈特色和本质的要求。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支付对象为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的贫困地区群众,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单位要优先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按规定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各区域在制定劳务报酬的标准时,应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和行之有效的劳务报酬标准,并形成规章,保持相对稳定。劳务报酬发放工作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规范操作,严格管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务工群众手中。
  3.扶持优势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
  扶持优势产业,尤其是那些既能够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又能够大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优势产业。以工代赈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以工代赈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贫困农民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一分子,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基地农民改变传统生产习惯,掌握现代化种养技术,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坚定脱贫的信心,增强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基地建设,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有效地利用贫困地区所特有的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从而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4.创新项目受益机制,突出大多数贫困人口利益
  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后,大多以公共品或准公共产品形式为区域内群众提供福利,它的使用与受益群体有一定的排它性,在确定受益群体的范围与对象时,一定要突出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合理分配项目利益,结合项目情况创新受益机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让大多数贫困群众享受到工程所带来的利益和实惠。
  (二)加强整合,提升整体效益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发挥整合效益
  我省的扶贫开发单靠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扶贫方式。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病、因灾、就学等),需要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教育基金、民政救济、小额信贷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拓宽扶贫渠道。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教育、城建、科技及相关扶贫开发部门的协调配合。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开发和产业化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农民素质教育、小城镇建设等其它扶贫措施和扶贫工程的整合与衔接,突出综合措施、综合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提高各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2.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