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的社会功能增强
1、科技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自主创新成果突出,取得了“超级杂交稻研究”、“高性能C/C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年均专利申请量2400件,年均专利授权数1300件以上,万人专利授权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R&D经费年均增长率为18.97%, R&D/GDP年均增长率为4.3%,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9.03%。
2、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在引导人们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达到1.44%。
3、科技对城乡公益事业的支撑作用凸显
树立了依靠科技推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理念,公共安全科技手段不断完善,建成了公共安全信息网络系统。人居环境科技成果开发应用成绩显著,园林科技成果开始运用到人居环境建设之中。
4、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
绿色空调、环保型工程机械、绿色建材、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噪声振动与控制设备、化学药剂材料、环保监测仪器等众多环保技术与产品,在生态城镇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科技的发展环境优化
1、科技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高新技术带动战略的决定》等17个政策性文件,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2、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2005年全市83家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66家,以企业为主体取得的专利数量占全市总量的52%。现有各级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300多家。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十五”期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7000多项,成交金额52.56亿元,年均增长18.63%。全市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余个,面积达2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800家。
3、科技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主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调整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了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4、科技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建立了中俄(湖南)新材料工程技术产业化中心,与日本建立了科技型农民研修计划。“十五”期间,成功组织了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院士和博士后长沙行活动,举办了中国长沙环保与节能论坛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洽谈会、首届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论坛暨洽谈会等大型科技交流活动。
但与其它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本地化和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潜能释放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