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传输、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技术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逐步形成省、市、县3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体系,实施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督促指导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事故的能力。
建立全省重大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实施动态管理。强化企业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的法律责任,加大企业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措施的监督力度。
(六)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平台
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集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储存、传输、处理、发布为一体的,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水平。建立省安全生产监管局与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内网系统,实现网上资源的链接和共享,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在法规制定、企业设立、项目审批、执法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方面实现互动,给安全生产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七)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
加快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建设,逐步健全4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培训工作水平。加强培训教材编写工作,结合全省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教材。强化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加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企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健全市、县(区)宣传教育培训基地,保证广大群众受到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八)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加快省、市、县(区)3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海事、铁路、公路、民航、核安全等专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逐步形成综合性、区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网络体系。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重点装备一些具有区域性和专业性应急救援功能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支装备先进、反应灵敏、处置高效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事故抢险应急救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