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一稳二通三建四送五培”。“一稳”即稳定和发展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二通”即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通信息工程);“三建”即建乡镇文化事业站所,建村文化活动室(场),建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四送”即送出版物、送戏剧、送流动舞台车、送电影放映设备;“五培”即培养民间艺人、培育文化中心户、培育群众文化活动会所、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培育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基本原则是,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努力,构建相对完备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健全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对县文化馆、图书馆实行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强化其农村文化服务的职能,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村文化工作需要,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事业站所,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管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事业站所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乡镇文化事业站所工作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县文化行政部门指导,各行政村要明确1名村干部负责村级文化设施的管理。
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素质。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和服务意识强的文化人到农村文化机构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有效整合民间文化力量,扶持一批民间艺人、民间文艺团体、文化中心户和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关心民间艺人生活,对民间老艺人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其技艺传承和展示活动给予必要资助。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和民间诗社、书社、茶社等群众文化会所的作用,并在经费补助、场所提供、诗词唱本规范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对农村文化工作者逐级开展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农民文化骨干到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用5年时间培训1000名农村骨干文化工作者。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通过举办短训班、到文化中心户讲课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