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个方面,既是首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之奋斗。
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首都的功能定位出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强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郊区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首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向郊区配置,将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到郊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对公益性用地提高补偿标准,对商业性用地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二是认真落实区县功能定位,推进各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区县功能定位的要求,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搞好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建设,强化“四个服务”功能,更好地体现首都形象。强化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积极发展高端产业,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和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对首都经济的支撑和依托作用。认真搞好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推进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建设,切实发挥首都产业基地作用。下大力气抓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和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要以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为龙头,统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统筹区域内各区县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整体功能优化的发展格局。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契机,加强北京与津冀等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认真落实北京与河北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全面合作项目,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全面落实科技奥运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地把首都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切实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安全运行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是健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完善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支持、规范和保证各级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切实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