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515”企业家明星工程:力争培养50名在省内或全国同行业企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优秀企业家,10名以上年销售额超10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军人物”,5000名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民营企业家。
  “311”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3000名以上具有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及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人才,1000名具有MBA硕士学位的经营管理人才,1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经营管理人才。
  万人技师培养工程:以技工学校培养为主,以校企联合和企业培养为辅,力争培养万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
  致富能手培养工程: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技推广中心等为培训基地,培养3万名以上的农村致富能手。

第七章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大力营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社会环境,加快构建和谐徐州。

第一节 加快富民步伐



  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其它各种形式就业,鼓励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所有制企业,扩大就业容量。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完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扩大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降低自主创业的准入门槛。“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达到42万人。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坚持异地与本地结合、就业和创业并举,突出政府引导,创新制度环境,鼓励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农村人口平稳有序流向城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鼓励农民回乡创业,促进本地非农产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向非农转化。“十一五”期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0万人,其中劳务输出40万人左右。
  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启动实施“百村帮扶工程”,实行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项目带动的扶贫方式,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稳步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比重,加快建立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公务员收入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机制,建立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扶助力度,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在岗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2%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本全覆盖。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农民以土地换社保的途径,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以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系统为重点,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多形式的社会救助机制和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救助,积极实行廉租房制度,设立平价医院和平价病房,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医疗等困难。加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基础的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加强人口工作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例,逐步形成稳定均衡增长、素质全面提高的人口发展格局。实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关爱女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系列工程,加大出生婴儿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推进徐州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人口预测预报、生殖健康监测、人口出生预警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倡导“积极老龄社会”,支持社会养老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老年人口养老和保障水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关爱儿童的优良环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第三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推进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到2010年,市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6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
  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依托市、县(市)区和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重点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院(病区),增强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功能,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急救医疗中心(120)为核心,在市区依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急救医疗分站,县(市)设立急救医疗站,农村中心镇卫生院设立急救医疗分站,建立健全全市医疗急救网络;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加强综合执法,成立市、县(市)区和中心镇三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建成反应灵敏、监管有力的卫生执法体系。
  全面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市区重点综合、特色医院建设,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推动多种形式的联合重组,组建区域性医疗集团和特色化医院,构建现代化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推进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政府在每个街道重点办好一个符合省定标准的卫生服务中心,鼓励社会资本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补贴和低价收费,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以镇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城市医生下农村行动”,建设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提升以县(市)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服务水平。到2010年,力争3个以上的市辖区建成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镇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达到100%。

第四节 建设文化大市



  以建设文化大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筹建徐州美术馆、音乐厅、马可纪念馆、城市规划馆、档案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组织实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度发掘两汉文化、彭祖文化、古运河文化、故黄河风情文化等历史文化,扶持发展柳琴剧、睢宁儿童画、邳州农民画等特色文化;继续实施舞台艺术、影视艺术、文学艺术等精品工程,力争每年创作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文化产品。发展新闻事业,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徐州报业集团;改造提升广播电视网,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重点建成新城区广播电视中心,高标准完成有线电视数字网建设,继续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努力把徐州广播电视台建成区域性广电强势媒体。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推进档案数字化。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广电、报业、图书流通、娱乐等文化企业,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文化活动和展示交流活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徐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积极承办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化进程,争创体育强市。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竞技体育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第五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文明徐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深入开展政治思想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徐州精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建成国家级文明城市。
  建设诚信徐州。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着力推进信用评估、信用公示、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和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加快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机制,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诚信环境。
  建设民主徐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完善公共权力的有效约束机制,保证公共权力行使公开、透明、科学、民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设法治徐州。深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形成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地方立法,形成较完备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具有徐州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依法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