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集群。精心打造老城区商贸中心和三环路市场带,形成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贸集聚效应;积极建设新城区商务中心,重点发展商务政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体育健身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煤炭、大宗物资等综合物流中心沿运河港口集聚,专业物流在东三环周边地区集聚;发展以10大旅游景区为重要依托的人文、山水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品牌提升。
第三节 创新政府引导机制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符合徐州实际的产业发展引导机制,有效配置有限资源,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创新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机制。按照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针对重点发展产业和区域,整合、扩大产业扶持资金,创新优惠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政策支持,形成集成效应,通过建立产业引导资金、担保、贴息、入股等多种形式,优先支持优势资源开发和集约利用,主要帮助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推广、营销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项目评估机制,对重大攻关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市及县(市)区财政均应安排专项资金,引导社会投资,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建设。
建立可持续发展产业筛选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将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能耗、水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项目审核和土地供应的重要依据,严格限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实施专项审核评价,由职能部门参与对项目选址所在地的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发展环境的联合评估;对规模较小的项目采取归类综合审核评价,采取集中供地或提供标准化厂房等办法,提高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
制定重大项目有效配置机制。按照空间功能区划要求和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资源按全市功能定位方向流动和聚集。现代服务业的重大项目主要在主城区安排,注重空间均衡和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大项目主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安排,引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资产重组项目向园区集中,注重资源集约和产业集聚;现代农业的重大项目主要在适宜开发区域安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度规模经营。在控制开发区域逐年安排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健全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县(市)区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社会发展、
态环境业绩的考核内容。主城区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指标,六县(市)一区突出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的指标,经济开发区突出结构和效率的指标。通过制定差异化绩效考评标准,全面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成效。继续加大市级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部省属单位的考核力度,创新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提高评议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解决“中梗阻”问题。
第五章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更加重视均衡增长、公平增长、可持续增长,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第一节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分类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全面实现县到镇、镇到镇、镇到行政村道路灰黑化、等级化;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环境卫生治理、“少生快富”扶贫三大工程,建设农村排水和污水处理、高氟污染和缺水地区安全供水、生活垃圾处理三大系统,建立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制度和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居民;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以“六清六建”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到2010年,农村安全饮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35%以上;建成3以上省级卫生镇,20%的行政村达到省卫生村标准;改造建设标准化农村等级公路5000公里。
着力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对农村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提高农民技术、文化素质;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积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范引导的原则,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调整要求,加快编制农村居住点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撤并整合,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居住点集聚,逐步建设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力争用十年时间,全市农村居住点逐步调整到5000个左右;“十一五”期间,试点建设农村新型居住点500个。
第二节 突出中心城市建设
按照“高标准、现代化、强辐射、生态型”要求,突出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品牌,构筑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互动发展的“三核”型空间结构,逐步形成功能合理、布局优化、协调有序的特大城市建设格局。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常住人口预期达到16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60平方公里以内。
老城区建设。以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彰显人文特色为目标,加快实施“中优化、东扩张、南融合、西改造、北提升”战略,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努力建成商贸繁荣、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新型城区。
--中优化。突出发展商贸、旅游业,体现古城文化风情,打造沿淮海路和环彭城、淮海、人民三大广场“一轴三圈”商贸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彭城中央商圈。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形成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顺应消费升级和城市发展需要,突出主城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改造完善城市道路及停车场、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电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系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市政建设工程,推进主要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完善滨河绿廊、沿路绿带、居住区绿地、街头游园等绿化系统,集约建设都市型居住小区。从整体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与城市发展的统一。
--东扩张。积极呼应新城区和徐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大型专业性市场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城市东部拓展区。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依托淮海食品城、沿东三环汽车销售市场和建材装饰等专业市场,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带和专业市场带。以全面提升居住功能为目标,加快建设绿地世纪城等一批集居住、商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社区。重点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徐州站,加快实施和平路东延、大郭庄机场搬迁、坝山热电厂等工程,促进城市功能跨越故黄河、铁路线加快向东扩散,实现城市空间快速向东拓展。
--南融合。以建设新城区和整合铜山新区为重点,推进城市框架向南延伸。适应特大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和生产力布局要求,统筹规划主城区发展空间,强化铜山新区与主城区融合互动,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高效利用优质人居环境资源,重点推进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扩建等工程,集中发展中高档住宅区,将铜山新区建设成为主城区南部重要的科教、居住功能组团。
--西改造。继续加大主城区西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实施韩山、卧牛村、大山头村等“城中村”改造工程,加快铜沛路、大彭路、三环西路等城市西部干道沿线和重点出入口环境建设,组织实施拆违建绿工程,积极推进霸王山等山体生态绿化修复工程和故黄河西段生态风光带建设,做美做亮城区西部,着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北提升。高度重视主城区南北生态环境不均衡问题,组织编制并实施北区整体改造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城北采煤塌陷地、九里山、故黄河等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建设鼓楼生态园、九里生态园,规划建设沿故黄河城市景观带和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公园。改善北区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实施西安北路延长段、主干道沿线危旧房和城北工业园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北区污染企业外迁,分批搬迁改造北部12个城中村。加强商贸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北区生活、生态环境质量。
新城区建设。坚持功能和形态建设并重,以行政中心区、中央活力区、高教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体,全面完成1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基本形成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加快推进“四纵五横”主干路网和对外交通通道建设,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力争开工建设连接新老城区的轻轨线路。实施丁庄水厂、新城区热电厂和污水处理厂、大型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工程,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娱乐、文化、体育、商贸等服务设施,支撑起步区快速发展。依托自然山水资源,重点建设大龙湖公园等工程,高标准构建城市生态体系,精心打造城市与自然空间相互渗透的生态绿城。
徐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集约开发、跨越发展”要求,高水平制定并实施开发区总体规划,大力推进徐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优化提升开发区金山桥片区,滚动发展大庙、大黄山片区,着力构建融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医药食品、新型纺织、特色电子和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区。积极申办国家级开发区,争取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强化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快速通道和园区道路工程,配套建设京杭运河港口,开发建设标准工业厂房,努力完成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利用交通干线节点等条件,积极争取建设大黄山粮食物流加工区。力争把徐州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核心区和吸纳外资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