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及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各级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研发适合农村需要的信息化产品,推动信息入户;开发适合农村的农业专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以农村远程教育为主导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三)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2008年以前,配合奥运会的举办,在农村普遍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村庄整治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防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村庄整治的重点,是对垃圾、污水、厕所、道路进行四位一体的整治。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初步实现垃圾清理有序化、污水无害化、厕所卫生化,初步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乡级专职环卫队伍,整合与完善村镇的各种活动设施,为创建和谐村镇创造条件。

  (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是根本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形式。旧村改造要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发展生产,为旧村改造创造条件。对全市不同类型的村庄要实行分类指导,多数村庄进行环境整治,达到整齐、干净、美观的效果;部分村庄以加强内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实现村庄整理;少数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庄,可开展高水平的旧村改造,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民居和设施的改造建设,提高房屋质量和防灾性能。“十一五”时期,再有一批村庄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新村,再有一批村庄按照规划启动新村建设,再有较大一批村庄搞好现代化新村规划。

  (五)继续加强中心镇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和强化产业依托,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重点镇,使之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等功能强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为主题,解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形成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互助友爱的新型农村社区,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村各项工作都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按照“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原则,适当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培训、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户籍、就业、保障联动机制,使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群体收入的不平衡性,要特别关注那些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疾苦,在扶助政策上予以必要的倾斜。

  (二)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按照“分层次、广覆盖、应保尽保、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入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体系完整、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农村社会救助体制,有效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初步实现农民可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三)基本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也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适应,结构合理、灵活开放、机会均等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免收杂费、书本费,对困难学生实行食宿补贴。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加快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特困学生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扶助措施,形成不同教育阶段采取不同方法的教育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按照首都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范围和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为目标,提高劳动者技能,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提高农民扩大生产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要加大对农村妇女、大龄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员等农村弱势群体的培训工作,为其学习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四)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到2010年,建立起适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满足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站和标准化卫生室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健康公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