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五)创新机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探索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六)以人为本。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与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初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专栏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一套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项指标。2005年北京农村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到86.5%。

  与首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远郊区县经济发展保持10%的年增长率,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5%,建立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与首都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和就业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与首都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展开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给排水、治污、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基本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机制、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农村初步形成新民居、新环境、新设施、新面貌。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奋斗,初步扭转城乡在基础设施、居住质量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差距过大的局面,形成城乡要素相互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兴旺的制度保证,形成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全市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规划和建设逐步铺开,农村地区的居住和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构建一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到2020年把农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

  专栏3:“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6%以上。

  远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按产值计算)达到50000元。

  --社会进步指标

  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85%以上。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村镇建设指标

  *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85%以上。

  污水处理率达到5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生态环境指标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

  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1343立方米。

  大型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

  注:农村居住质量指数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中的一项指标。包括农户人均住房面积;钢混、砖木住房比重;引用自来水农户比重;使用清洁能源农户的比重;享有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室外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等共6项。2005年北京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69.8%。

第三部分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重要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和延伸。农业的发展,在继续强化生产功能的同时,向突出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方向延伸;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继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向重点扩大农民就业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发展,在继续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向重点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建设,在继续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同时,向兼顾社区性基础设施的方向延伸;政府支持政策的重点,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础上,向推进农村区域发展的方向延伸。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221行动计划”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