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科普“十五”发展现状
(一)主要进展
“十五”期间,上海科普工作立足创新、着眼发展,围绕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完善体制机制和开展大型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使上海科普事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1、提高了市民科学素质
“十五”期间,上海市民科学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2002年和2004年上海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6.9%和10.7%,其中2002年(6.9%)已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达到美国1991年的水平。
2、完善了科普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上海加强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立起以上海科技馆为引领、以一批专题性科技场馆为主干、以众多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辅助的多元化、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据2005年科普统计,已建成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50家,场馆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年均参观人数达500多万人次。2004年市政府在全国首次把提升和改造10家科普教育基地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科普场馆的建设。
3、实施了科普示范项目
“十五”期间,上海重点实施了科普“2211”示范项目,培育了34个科普示范性街道(镇)、29所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7家科普工业企业和9家科普商业企业。对推动社区的科普活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形成了大型活动品牌
“十五”期间,上海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全国联动、系统联合,相继举办了上海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百万青工科技、技能“双登高”竞赛,百万家庭网上行等具有特色的各层次、各类别科普活动;并通过创新拓展、国际合作,举办了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
5、培育了科普人才队伍
“十五”期间,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支由科技工作者、科普作者、高校教师、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大众传媒编创人员及普通市民组成的10多万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以科普讲师团、科技辅导员、科普宣传员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并通过广泛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成立上海科普基金会,设立相应的科普奖励等,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6、优化了科普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