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基础地理、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 “河北电子商务网”、 “河北物流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建成开通。到2005年底,全省程控电话机总容量达到430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52.8%,互联网用户达到311万户。物流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4、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培育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到2005年底,全省入统物流企业1478个,其中运输和配送企业1088个,仓储企业390个。通过改组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作,努力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加快改组改造,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物流的服务功能有所增强,物流技术装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技术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5、进一步扩大开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加入 WTO 后过渡期结束和内地与港澳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以现代物流业等为重点的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外商投资的新热点。随着环渤海地区崛起、京津冀都市圈形成尤其是曹妃甸战略增长极的培育,冀津签署 “快速转关备忘录”,两地实现 “大通关”。黄骅港口岸正式开放,曹妃甸港区临时开放,石家庄内陆港、邯郸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实现与天津港口岸直通式监管,我省现代物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显著的比较优势。
(三)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总的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1、发展现代物流的观念滞后。现代物流理念尚未普及,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仍存在 “重生产,轻流通”思想。一些作为需求方的制造和商贸企业,受 “大而全”、“小而全”和 “肥水不外流”思想束缚,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致使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作为供给方的物流企业 “小、散、差、弱”问题严重,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许多生产企业仍比较关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价格策略,很少关注物流方式的合理性和调整物流组织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体制和机制制约。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极大地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运作,阻碍着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导致物流产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很多政策措施尚未落到实处。一些地方不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物流市场的培育,忽视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甚至出现了不顾实际需求盲目发展的倾向。
3、有效物流需求不足。许多企业不重视供应链管理,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自营物流方式基本为仓库加车队,物流效率处于低水平、高消耗状态,限制和延缓了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需求。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通畅,物流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困难。
4、物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我省虽然各种运输方式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相互之间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发展缓慢,多式联运网络尚未形成。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使用等尚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自动识别、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采购及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工商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并举,整合现有资源,加快体制创新,推进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进程,重点培育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建设三十大专业物流 (配送)项目,逐步形成 “立足内需、融合京津、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