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成绩突出。自治区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我区整体外交工作的一翼,有计划地把代表我区高水平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通过文化艺术的载体,展示新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新疆各族人民和睦团结的风貌,有力地抵制了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宣传,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的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年来,我区对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达412项,4180人次。其中派出团组264个,2367人次:接待来访团组、个人148个,1813人次;共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文物)交流。
(五)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在整个文化事业全局中谋划文化产业,从战略高度发展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认知和具体实践;非公有制文化单位比重上升,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见端倪;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在谋划之中;参加全国性文化产业博览会,积累了经验。
(六)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成功;一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候选项目;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中的新疆卷,已有六部编辑出版,一批国家级艺术科研课题以及相当数量的艺术科研论著与广大读者见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正式挂牌。
(七)文物博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有75个,文物科研机构2个,博物馆23个,已查明全区文物点40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自治区级263处,县级2400余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已经完成了一批重点文物的抢救维修工程;充分重视在经济开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相应制定了《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地方文物保护的两部法规;五年来,自治区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达19.3万人次以及国内外重要客人;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关心下,建筑面积为17300平方米,总投资8500万元的自治区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9月落成开馆,成为我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丝绸之路(新疆段)抢救保护工程已启动。
二、今后五年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在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条件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的渠道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在参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安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的步伐加快,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社会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疆文化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与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消除,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缺少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市场监管手段和能力有待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形势还相当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