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硅、铝等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引进、开发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千吨级的产业化示范;研究高压电子铝箔环保型腐蚀工艺,降低生产高压电子铝箔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电子铝箔新产品;开发特殊形貌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
13.清洁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开发和引进直径200毫米(8英寸)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的生产技术,改进直拉法和减压拉晶工艺,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加工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形成年产100兆瓦太阳能晶体硅片的规模。利用现有的风电机组设计软件、通用工程分析软件平台,完成1.5~2.5兆瓦变速恒频永磁直接驱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和规模化生产。
14.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在主要制造行业引进、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相关企业中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示范;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研制数字化的石油钻采和农牧机械新产品。
15.面向中亚、西亚的出口软件开发
以国产优势中文软件为基础,运用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开发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工具软件(办公套件、电子词典软件、杀毒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以软件开发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和出口。
16.新疆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
建立新疆规范化的药材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生产体系,对新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进行整理提高,研究少数民族药的有效成分,研发创新药物;加强新疆地区性、民族性、特高发重大疑难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发病机理研究,以及重大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17.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18.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实施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加强区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现代管理等领域,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和有关方面的特需人才(软件工程、俄语和阿拉伯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级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等)。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疆的大开发中推进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深化地县和行业的科技进步考核,推行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从事生产及管理的能力。坚持科学普及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兴新的社会基础。逐步建立和强化科技兴新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体系。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时期,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并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深化科技计划改革,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科学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金进入科技进步与创新领域,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从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依法有序地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建设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大吸引归国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强高级技工和农牧区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民创新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制定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和各族劳动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