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对与城乡居民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市场走势进行监测,覆盖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监测11个设区市 12大类57个现货品种,指标包括销售量、销售额、价格等。充分利用现有农业部门应用系统,构建农村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监测22个扩权县 (市),3大类5个农产品现货品种、4大类9个生产资料现货品种,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8大类消费构成、价格等。
2、建立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系统。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走势进行监测,涉及重要生产资料11大类59个现货品种,指标包括销售量、销售额、库存量、价格等。
3、建立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对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和安全状况进行监测,涉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摄影扩印、酒类、租赁、拍卖、旧货、典当、会展、仓储、运输、废旧物资回收、修理、洗浴、篆刻和屠宰等20个行业,及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7种业态,监测内容包括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总额、净资产、销售总额、利润总额、营业面积、从业人员等指标销售情况,以及26类商品零售类值、96种重要商品零售数量等。
4、建立重要商贸流通行业发展信息监测系统。对流通服务业基本状况、流通市场建设、特殊行业监管等发展状况进行监测,推动全省城乡市场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促进流通现代化。重点涉及流通服务业的基本状况以及改革开放、流通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等情况,全省主要批发市场基本信息,超亿元批发市场经营情况,以及酒类、屠宰等特殊行业发展状况和执法监管等情况。
(二)构建完善的内贸流通数据库。
1、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一是分类指标体系,包括反映市场规模、运行质量、消费结构、网点布局、重要商品、重点企业、现代化水平、组织化程度等8大类指标。二是指数指标,主要是根据8大类分类指标,科学设立反映8大类指标发展情况的151个综合指数指标。
2、建立定时定向的数据收集网络体系。畅通数据收集渠道,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联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置换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组织联系,建立不同省市、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数据收集渠道。
(三)建设社会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