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壮大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百户重点企业为主体,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超50亿元,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
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争取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焦作、平顶山、新乡和南阳等城市列入国家支持范围。切实做好增值税转型、厂办大集体改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妥善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向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加工基地转变,使其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焦作、平顶山、鹤壁、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及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企业转型。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整合资源开发资金,优先支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深加工、高新技术等接续产业。对重点资源枯竭型企业关闭破产、分离办社会职能、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给予扶持。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极
加强规划引导,吸引优势产业和企业向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产业带发展重点推进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以郑州、洛阳两个城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开封、荥阳、巩义、偃师、新安等沿线城市(区)为节点,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汽车、电力、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七大产业基地。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大力发展新乡-郑州-漯河产业带和新乡-焦作-济源产业带,培育洛阳-平顶山-漯河产业带,形成全省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发展、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土地、环保、用电等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园区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使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集聚地、招商引资的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价格政策和资源配置、行业整合、信息引导等手段,加大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落后工艺技术的淘汰力度,加强对钢铁、电解铝、水泥、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调控,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快淘汰200立方米以下高炉、普通立窑水泥、3.4万吨以下化学草浆、5万千瓦以下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扩大高档玻璃生产规模,鼓励发展优质高效合成耐火材料、节能环保型墙体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加快传统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五)实施名牌战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充分认识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形成政府牵头、企业为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有效工作机制。加强自有品牌的培育、宣传和保护,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选择一部分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重点帮扶培育,做好企业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实施名牌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名牌激励政策,组织、引导社会有效资源流向支柱产业、行业龙头、重点产品的名优品牌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鼓励国外知名品牌、省外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到我省投资建厂。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拓宽融资渠道,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建立高效的协调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好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银企沟通和合作,创新信贷方式,积极开发金融新产品,不断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引导民间创业投资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集中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性资金,推进重大规划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