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面推进信息化。
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完善公文交换系统,政府部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珠海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完善政法网以及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口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口、档案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到2010年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体系。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建成22公里日提水100万方的香洲主城区及澳门供水保障工程,实现西水东调,解决咸潮期的供水问题。2010年南区水厂形成日供水30万方的能力。完善西区供水工程,建成乾务水厂、黄杨泵站以及配套管线。完善社区、镇村及海岛供水工程,2007年全面实现供水抄表到户。逐步推行城市分质供水,新建住宅小区必须建设分质供水系统。逐步实施城市市政道路、园林、路灯的改造升级工程。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加快城市供电设施建设,新建1座500kV、6座100kV变电站。完善通信设施建设,新建一批通信枢纽中心站和基站。积极配合广东省第二个LNG项目、南海天然气项目分别登陆高栏港和横琴岛,加快推进燃气设施建设,实现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民用供气方式,大力发展商业餐饮、工业供热、燃气汽车等新领域用户,2010年,管道居民用户达到11万户,香洲城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10年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和其他主要海堤的达标加固。
(三) 打造城市新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主城区城市品质,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培育城市集散、生产、创新和服务功能,奠定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基础。
1.调整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
香洲主城区为我市未来几年的优化开发区域,继续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该区域的土地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其开发受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十分明显,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优化整合土地使用,走占用土地少、消耗资源少和排放污染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培育城市核心功能,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夯实基础。
金湾斗门城区、经济功能区和产业园区是我市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较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成新的经济密集区和重要的经济动力源。
非保护区的农田、湿地、山体、岸线、河口、滩涂等区域应成为我市的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对城市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宜集聚经济和人口。要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培育、适度开发,采取各种必要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使其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域。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都是我市的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要按照以上四类功能区定位规范区域开发秩序,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标准。
2.提升主城区,拓展次中心城。
统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香洲中心城区北往唐家湾拓展,南向南湾地区延伸,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形成高层次商务活动和生活服务的主城区。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城市功能和土地置换,改造老工业区、老城区,规划中心商务区和市级大型会议会展中心,建设特色商业街,提升商业服务集聚度。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生活服务功能。整治前山河形成一河两岸景观带,开发建设九洲岛、野狸岛和情侣北路构筑海岸风景长廊,营造城市景观新亮点。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强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充分利用珠海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风貌,注重建筑物的科学化、艺术化,在体量、材质、色彩、屋顶造型等方面创造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形象,形成显山露水透绿的城市品位。金湾和斗门次中心城发展逐步相向靠拢,共同缔造珠海城市副中心。按照超前规划、从点到面、分段建设的原则,配合相应的产业发展,在西部沿海的临港、温泉、雷蛛组团,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的城市生活服务设施,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唐家湾-淇澳组团、横琴-南湾组团的开发建设。
3.优化产业布局。
按功能明确、竞争有序、产业聚集的要求,打造东部沿海、中部沿江、西部沿海“三大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生产生活服务业;中部沿江经济带突出发展工业、科教文化、房地产和会展经济;西部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建设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突出抓好横琴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两大亮点。临港工业区要加快建设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带动大物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横琴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保税区-珠澳跨境工业区重点发展中转贸易、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和服装、电子产品等出口加工制造业;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中转仓储、海岛旅游和海洋渔业;大学园区要重点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成为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孵化输出的基地。
4.创新城市管理。
进一步突出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引导和优化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编制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分区规划,不断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树立“违反规划就是违法”的意识,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建立健全重大规划项目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审批、人大政协审议监督“四位一体”的决策机制,推行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项目公示制度,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艺术质量,按实用、经济和美观营造城市景观,实现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相统一,创造舒适惬意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治理力度。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市、区、镇(街道办)和社区的责权利,理顺财权事权,改进城管经费拨付机制,实现城市管理上水平,城市面貌有明显改观。完善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减少执法层次,加大监督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
(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