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府-市民”(G-C)
市民逐步实现直接通过“中国汕头”政府门户网站上查询、上报各种数据及办理部分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加“一网式”服务。
深化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对民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全市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以及面向社会服务的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国土整治、环保监测、污染治理等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建立全市灾难预警系统,实现震情、水情、旱情监测的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智能交通指挥系统,推行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车站电子告示牌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的通行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4)“政府-公务员”(G-E)
加快政府内部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党政各部门局域网建网率、内部信息系统覆盖业务的比率以及内部信息资源数据库化比率。
建立公务员门户信息系统,统一全市办公自动化软件。公务员通过登录门户了解市政府及本部门的相关业务信息,根据要求处理岗位业务,并可实现对个人日程、通信录、邮件、个人活动的管理。
建设移动办公系统。公务员经授权可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如拨号、宽带、无线网络、WAP、PALM等,连接电子政务平台,处理相关业务,实现移动办公。
2.国民经济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加强对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要实现互联网应用基本普及,企业向政府部门申报服务事项基本实行网上申报。要以产业竞争力提升为核心,以制造业信息化和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抓好产品信息化,着力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抓好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着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抓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着力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和企业整体决策水平。
中小企业重点开展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以及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条件的要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大型企业重点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全面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和管理智能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等应用系统。建立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互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2)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要坚持点面结合、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金融、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应用。
--扶持行业信息化示范园区。要选取行业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加强规划和指导,建设行业信息化示范园,在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工业领域信息化。以印刷包装、塑料机械、输配电设备、玩具、食品、工艺毛衫、针织内衣等我市的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支持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加强生产装备与过程控制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全面改造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制造企业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将制造业的加工、成形、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加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应用,改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造,从设备、生产到质量管理,从财务管理、库存管理到市场营销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在全市各个不同行业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逐步推广。
--农业领域信息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植、养殖、栽培、加工等全过程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等,促进农业管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全面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村经济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病虫害预报和防治系统以及禽畜疫情信息系统等,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
--金融领域信息化。深入实施金卡工程,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发展网络银行以及其他以网络为基础的银行新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继续扩大各商业银行卡互联,积极探索新的结算工具。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完善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