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区铁合金行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建成并投入生产的铁合金企业60家,矿热炉150台,总装机容量160万千伏安,年生产能力130万吨,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24.2亿元,从业人员2.25万人。“十五”期间,经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淘汰关停了5000千伏安及以下的小矿热炉,并向大炉型发展。现有装机容量12500千伏安及以上矿热炉73台,生产能力80万吨,占全区的61.3%;90%以上矿热炉建设了除尘设备,平均吨硅铁单耗已降至8700千瓦时,整体技术水平先进、成熟、稳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我区铁合金行业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硅铁生产能力800多万吨,主要分布在内蒙、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煤炭、电力、硅石矿等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2005年全国硅铁合金产量340万吨,目前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43%,同时,全国在建或建成未投产生产能力近200万吨。2005年我区硅铁产量49.52万吨,开工率仅为41.3%。
(二)环境污染较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铁合金企业环保达标的仅占31%,我区硅铁企业建设环保设施的占90%左右,但仍存在偷排、漏排以及环保设施不运行、粉尘不能达标排放等问题。
(三)产业集中度较低。虽然近年来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我区硅铁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小企业13户,生产能力11.2万吨,分别占企业总数和总生产能力的21.7%和8.6%。
(四)产品品种单一。基本上全是硅铁,只有少量硅钙和硅系复合合金。
二、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一)控制铁合金生产能力。进一步淘汰耗能较高、污染较重、炉型较小的矿热炉,“十一五”末,全区铁合金产量控制在100万吨左右。
(二)提高生产集中度。组建3个-5个产能1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十一五”末,大型企业的产能占到全区的30%-50%。
(三)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淘汰5000千伏安及以下电炉(部分精炼电炉和特种铁合金产品电炉除外)。进一步改造现有企业工艺装备,使全区12500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型化、全封闭、自动化矿热炉的生产能力占到30%以上。
(四)环保污染得到彻底治理。铁合金生产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达标率达到100%。
(五)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效果。“十一五”末,力争使硅铁冶炼电耗降低到8500千瓦时/吨以下;铁合金产品单位资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0%以上;硅铁硅元素回收率达92%以上;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矿热炉烟气中回收的硅微粉全部利用。
(六)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使硅系多元复合合金和低磷、低铝、低硫等优级品以及其他新产品产量占到总产量的30%以上,产品综合合格率达到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