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以上述五大体系为基础,逐步构建领导决策支持服务系统。为各级领导在全市经济发展、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中提供实时数据、预测模型、评估分析、参考资料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信息化质量评估体系,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完善教育信息网络,整合网络与教育电视的资源,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库,建立全市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断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网上学校,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加快文化事业信息化。加速苏州典型历史文化遗产、图书、珍贵档案文献、艺术作品、文物、珍贵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开发文化(文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数字化文化资源,开发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网络化的内容产品,加大苏州特色文化的推介力度,繁荣数字化文化市场。

  大力加强卫生事业信息化。进一步完善苏州卫生城域网,建立苏州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卫生信息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医院业务体系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医疗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

  加快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公交换乘信息查询系统和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推广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普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交通各类营运车辆上的安装和应用,完善城市出租车统一调度系统,扩大电话招车、网上招车等服务范围,方便市民出行。

  加快市政公用领域的信息化。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信息亭在公共事业缴费方面的功能。充分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五)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各商业银行网上支付功能,加强网上支付安全体系建设,拓展电话、手机、短信、WAP(无线应用协议)、电子钱包等其他电子支付手段,鼓励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支付环境。

  构建苏州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从“大通关”电子口岸建设入手,整合政府服务和企业商务流程,构筑一个连接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站式”公共信息平台,以实现政务和商务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流程的集成与优化,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信息的共享,促进苏州市现代物流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企业诚信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的协调与联合,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电子商务应用

  推进电子商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推进上下游关联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构建苏州市中小企业公共供应链平台,推广应用服务提供模式(ASP),以缓解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投资与人才的不足。

  推进电子商务在生产型服务业中的应用。建设与完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程设计、会议展览、中介服务、教育培训等重点服务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推进电子商务在商贸业中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紧密结合。在连锁企业、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中推广电子支付手段。拓宽“公共信息亭”等其它信息化设施在商品交易中的应用范围,推行网上购物和电子交易。依托苏州市公共GIS平台构建区域物流配送体系。依托核心商贸企业,构建苏州市商贸交易平台,实现商品交易由单一形式的面对面交易向多元化、电子化的市场交易方式转变。

  推进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利用苏州市公共GIS平台,整合现有苏州市旅游信息资源,构建苏州旅游景点空间数据库,建设旅游行程规划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三维虚拟浸入数字旅游系统,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向游客提供苏州旅游全方位的信息查询、在线预定、客户代理等多种网上服务。以旅游电子商务带动相关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六)企业信息化

  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构建和完善苏州市中小企业在线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大力推广ASP模式,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区域企业信息、产品和技术配套数据库,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供应链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推动和引导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系统(SCM)和电子商务等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对获得企业信息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完善对重点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各层次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七)农业信息化

  拓展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库。

  不断完善“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全面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行情等信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的,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重点加强包括环境污染、旱涝、病虫害等农业监测和灾害预防系统建设,并建立适合灾害技术模型,提出预防灾害的技术对策。

  建立农业信息化推广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特点,以简单、易学、易懂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专业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