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子政务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层,加快整合表现层,着力推进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的应用层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级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1.电子政务整体架构建设原则
电子政务项目之间的关联度高,为避免“信息孤岛”,防止重复建设,提高项目效益,电子政务建设须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基础层原则。各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基于全市统一的政务网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依托相对集中的数据中心。
统一表现层原则。所有政府部门对外的电子化服务必须实现与全市统一的“一站式”管理和服务门户的衔接,逐步实施多终端、多平台、多渠道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
信息共享原则。基础信息必须充分共享,应用信息可按需协议共享。
业务协同原则。在跨部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应强化政府整体意识,淡化部门边界,推进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以提高政府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流程创新原则。适应新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工作方式的特点,改进原有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
2.电子政务基础层
继续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完成覆盖苏州全市、延伸至所有社区和行政村的政务外网建设。充分利用政务网网络资源,建立部门纵向网。加快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务网接入工作。利用移动运营网络资源,初步建成全市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网,使之成为苏州市政务网的有益补充。根据《江苏省电子政务内网规划》的要求,建设苏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做好省内网在苏州市的延伸配合工作。
加快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在各市、区全面部署数据交换平台,并完成与市级数据交换平台的对接。大力推广数据交换平台在各跨部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把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各跨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
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公安现有人口信息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网络资源,实现公安、民政、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房产、卫生、计生、通信运营商等部门人口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构建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法人基础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共享,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法人基础数据库。以城市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为基础,按照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城市地理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地理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构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按照国家制订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加强对苏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细化工作,制定苏州市信息资源规划,明确各部门信息资源采集、维护的责任分工,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信息资源目录。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依托苏州市信息中心现有资源,按照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利用数据交换平台,采集规范的政务信息,为政务信息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建立各业务决策支持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整合政务网内部的硬件资源,充分发挥其利用效率,积极推行部门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托管于苏州市政务数据中心的集约型方案。
加强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起动和实施电子政务安全平台建设,在骨干层保障网络的通畅,在接入层部署相应的网络安全设备,在全网范围内建立防病毒体系。在政务网和其它网络互联处提高安全等级,防止网络入侵。建设集约化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机制,定期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检测,对突发性的安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建立部门网络安全负责制。
3.电子政务表现层
进一步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定位,突出“中国苏州”网站的门户地位,带动政府网站群建设,拓展政府门户网站的表现方式,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终端以及公共信息亭上提供接入服务。
依托苏州市便民服务中心,加快市民呼叫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政府对外服务的电话门户。整合现有各部门电话服务功能,提供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各类咨询、投诉和建议等服务。加快呼叫中心和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加强呼叫中心和“中国苏州”门户网站的联动。
依托人口基础数据库,开设“实名制市民信箱”,使之成为政府与市民联系的可靠互信的快速通道,集中发布来自政府各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并提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个性化服务。
建立政府与企业统一的信息交互门户。制定政府向企业信息收集和信息服务的接口标准,逐步实现企业数据报送的“一表制”。建立基于CA的法人信箱,及时传递相关政府信息及服务结果。
继续完善市委市政府综合信息网站,使之成为部门间共享信息发布与查询的门户、机关工作人员获取工作参考信息的资料库以及相互间交流的平台。基于CA认证,提供统一登录、权限管理和个性化定制功能。
4.电子政务应用层
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市民综合服务管理体系。逐步梳理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人的出生、教育、就业、劳动保障、纳税、购房、婚姻、生育、死亡等不同阶段进行服务和管理的信息需求与业务应用需求,开发和完善相应的业务系统,建立面向自然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以法人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与监管体系。逐步梳理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企业开业、成长到关闭的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认定和行业许可、项目审批等信息需求,依托企业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加强联动监管,建立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的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系。逐步梳理城市规划、建设、公安、交通、市政公用、城管、房地产、环保、园林绿化等部门的需求信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应急指挥、公共管理、行政执法、公众监督和便民服务等系统的有机结合,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以宏观经济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宏观经济预测调控体系。完善宏观经济原始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方法和步骤,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在提供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和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动态跟踪和预测预警。
以政务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内部管理和协同办公体系。逐步梳理组织、人事、财政、监察、审计、档案、后勤等业务需求,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推进跨部门协同办公,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能。
以上述五大体系为基础,分阶段构建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对应急处置和综合减灾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整合各部门已建、在建的应急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专网的互联,构建一体化的、平战结合的综合减灾和应急处置信息平台,完善对信息监测、前期处置、分析与辅助决策、协调联动、减灾或持续危机处置、资源调度等全过程各环节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