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四、主要任务

  (一)信息产业

  巩固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由“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变。

  1.信息产品制造业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际信息产业分工体系重组的有利时机,提升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国际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继续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和辐射作用,强化信息产品制造业沿沪宁线空间布局,使苏州成为国际重要的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推动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面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整合资源,延伸、完善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链,尽快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

  增强信息产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措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

  加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苏州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集群优势,积极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链配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开展与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

  2.软件业

  进一步完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高标准建设软件工程中心、软件测评中心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企业、行业的诚信和品牌,加快高级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快软件业基地建设。以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作为软件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吸引本土软件企业、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留学生创业企业落户软件区。

  培育和做强本地软件企业。充分利用苏州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日益增多的软件需求,推进本地软件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对接,大力培育本地软件企业。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市场前景的软件产品,引导软件企业专注行业开发,在行业项目开发中积累行业业务经验,形成软件开发团组布局。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按照江苏省软件产业“双倍增计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和人才先导战略,大力支持软件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认证,推动软件外包业务从低层次向中高端梯度转移。

  3.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通信服务业。鼓励网络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拓展网络增值业务,继续推进面向企业的ASP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通信等在网上政务、网上商务、网上购物、网上游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大力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充分利用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电子出版、信息咨询、电脑动画、电子游戏及基于数字电视的信息内容产业,重点推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商品化,推动网络教育、电子娱乐和商业信息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经营,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本地IT企业系统集成能力,鼓励本地IT企业从事技术咨询、安全审计、信息市场调查等IT技术中介服务。推行政府部门技术外包和业务外包,做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推进传统信息技术外包(ITO)项目,重点支持现代商务流程业务外包(BPO)项目,鼓励探索最新知识处理外包(KPO)项目。

  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树立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商品化意识,发挥信息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信息中介机构的发展,提高信息服务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手段,形成信息资源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二)基础设施

  通过强化专业规划和管理,引导调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提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按照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安全保障等功能要求,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通信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实施宽带城域网的大规模网络扩容和升级,完成对原有接入设备的改造,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按照鼓励竞争、有序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融合和资源共享。

  构建下一代网络设施。完成对现有通信网的下一代网络(NGN)改造,建成骨干智能光网(ASON)传输网,增强通信网功能和服务能力,提升通信网服务品质。

  继续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步增加网络的业务支撑能力。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开始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推进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的融合。

  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完成全网模拟用户向数字化整体平移,实现有线网络节目传输的数字化,兼顾卫星电视数字化和无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数字电视专业频道和数据广播,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加快农村地区公众网络建设。根据新型城镇体系布局规划,把信息基础设施从城镇延伸到乡村,积极发展农村宽带上网用户等业务,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

  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区域内交换。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内合作,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各城市网络的直接交换,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

  2.空间地理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基础空间地理数据资源建设。建成多比例尺、全覆盖、动态更新的多用途城市和区域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共享以及各部门地理信息数据的实时交换。

  3.网络安全认证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按照省密码管理委员会的统一要求,编制《苏州市公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建立一个可靠、公正、统一的安全认证体系提供政策保障。

  建立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苏州市CA认证分中心,加快CA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创造良好的数字证书使用环境,引导和培育新的数字证书应用市场。遵循标准统一和共享互赢的原则,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数字证书的交叉认证工作,适时推进不同行业数字证书的整合。

  4.智能卡

  建设以银联卡、第二代电子身份证和苏州通卡互为补充的我市智能卡应用体系。在政府面向市民的服务中,推广使用二代身份证和苏州通卡。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实施银行磁条卡向智能卡的迁移,推进各种智能卡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按照一卡多用的原则,逐步实现多种智能卡业务的合并,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