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

  (3)以培育知名品牌为导向,发展都市工业。按照“服务都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就业”的原则,促进以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为主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积极拓展新产品,促进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发展功能性饮料、功能性保健食品等新型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创建“时尚之都”。通过构建服装设计研发平台、培育知名品牌、建设北京时装会展中心等措施,树立北京全国“时尚之都”的城市形象。
  --重点发展高端产品,建设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特种商务印刷、柔印塑料软包装等新型印刷包装产品,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中高档印刷、包装产业墓地。
  (4)以加快建设产业基地为抓手,扩充石化新材料产业。基本建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以燕山石化为依托,打造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积极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建设。
  --延伸石化产业链条。从上游向下游,从低端到高端,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建材。以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支撑。发展化学建材及新型墙体、保温、吸声材料等建材产品。
  --加速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燕化1000万吨炼油改造和第三轮乙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及再生材料等潜力产业。
  (1)以促进原创技术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推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初步建立化学药、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全国一流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以技术研发提升化学药产业。加强对原创、仿创药物的研发、对传统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提升。
  --以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促进中药现代化。逐步建立中药技术标准研究、有效成分的鉴定和评价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
  --以前沿技术研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展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等技术的研究,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
  --以数字医疗影像装备为突破口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开发数字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2)以推广示范、培育市场为手段,积极培育新能源和再生材料产业。
  --支持新能源设备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以太阳能设备、氢能设备、地热能设备、新型贮能设备为主体的新能源设备产业,抓住产业高端。
  --促进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积极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以政府采购为手段,通过重大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
  --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着力促进节能产业,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七类再生材料领域。围绕纸、建筑材料、塑料、金属、电池材料、玻璃和橡胶七个再生材料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再生材料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拓展优化建筑业。
  以工程总承包和高端环节为重点,拓展优化建筑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巩固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增强国际服务输出能力。
  --发挥企业优势,拓展工程总承包。发挥在京企业优势,拓展工程总承包,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
  --抓住高端环节,创建知名品牌。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抓住建筑业高端环节,积极发展工程监理、工程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和计量检测等专业化技术服务业,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拓宽服务领域,组织跨国服务输出,打造建筑业知名品牌。
  --促进资源整合,打造建筑业产业链。利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有利时机整合资源,打造一条龙产业链,促进企业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提升设计能力与资质水平,提升企业经营层次。
  --加强政策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建筑。加强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建筑,降低房地产建筑能耗、物耗,鼓励和支持使用环保型、节约型新材料。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方向,以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农业的综合生产功能、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和巩固生态功能,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实施区域农业一体化战略,发挥首都农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链。
  进一步优化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优势,保持生态和品质安全,按照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向多功能和多链条方向延伸。着力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和绿色附加值,逐步形成多元化、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安全的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适合首都资源特点与比较优势的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大力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适应城市对农业的观赏、休闲、文化、景观等需求迅速扩大的强劲势头,适应农民从延伸产业链条、改善接待服务、扩大农村市场中增收致富的要求,大力拓展农业为城市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
  继续巩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土壤、道路、环保等建设,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发展生态农业。
  (五)坚决退出劣势产业。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高地效应”,旗帜鲜明地退出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下大力气退出现有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人文生态环境的行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禁止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严格控制劣势产业增量;制定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援助政策,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