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使未成年人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
--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使未成年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规划,提高全省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强化科学教育的内容,将科学教育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在义务教育地方课程(1-9年级)中开设60课时的科学教育课程。
--贯彻落实《辽宁省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化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推进相对集中办学进程,促进布局结构优化。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建立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制度,缓解农村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需求。继续实施“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
--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创造杯”科技竞赛、未成年人科技创新博览会、“明日科技之星”评选、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争当科技小能手”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组建科普报告团和科技活动专家指导团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用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勇于探索、奋斗向上。
--依托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社区科普活动等形式,通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家庭教育等宣传实践活动,提高家长、尤其是母亲的科学素质,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雏鹰科技行动”等活动,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整合社会科学教育资源,发挥校外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利用科技馆、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创建100个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辽宁青少年科技信息网,创办辽宁未成年人网上科技学校;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反对愚昧迷信和陈规陋习、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在全省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