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移民、培训转移、产业扶贫四大扶贫重点工程,举全省之力支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等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产业发展为龙头,采取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新上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工业制造和旅游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每年扶贫移民5万人、新解决20万人的温饱问题。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3)搞好人居环境建设。以县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按照规划建设和治理家园。针对多数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组织实施以“四化四改”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工程。街巷硬化,是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搞好村内道路硬化,实现“户户通”;村庄绿化,是抓好环村绿化、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共绿地建设,做到路边有树木,庭院有绿荫;环境净化,是重点整治“脏、乱、差”,对污水、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做到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路灯亮化,是在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安装照明灯具,配套照明设施,方便群众出行和活动。改水,是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使农民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改厨,是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用燃气灶逐步取代燃煤、燃柴灶具;改圈,是积极推进人畜分离,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改厕,是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提高水冲厕所的比例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四化四改”工程要结合实际科学推进,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命令、一哄而起、盲目拆建。“十一五”期间,全省对一万个村进行重点治理。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四化四改”工程的投入,确保村庄治理取得成效。要创新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村庄治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兴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动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坚决防止城市和企业污染源向农村扩散。
(14)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 50000公里。2006年要完成10000公里通村水泥 (油)路,85%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到2010年,全省90%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95%的建制村通客车。加大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为广大农民群众出行创造便捷的条件。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5)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污染水及苦咸水等饮用水不达标问题,加大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建设和对现有供水工程的改造,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6年要解决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约1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基本达到安全标准。
(1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全面启动我省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六大工程,采取省里重点资助与地方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立生态保护屏障。建立和完善采矿、水电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和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所在地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工作。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3.55亿元用于造林500万亩,力争到 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8%。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70万亩,实施生态自然修复面积1100万亩,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60%。启动全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